親愛的基督徒,這不是關於“我們與他們”

  • 作者 | 莎莉·萊寧(Shalee Lehning)
  • 翻譯 | 雅憫
  • 原文Dear Christian, It is not Us Versus Them 載於 theaquilareport,版權歸 The Aquila Report 所有,請勿用以牟利。

當涉及到性方面的掙扎時,“我們與他們”的心態將重點放在某人的罪或行為上,而不是看重個人的內心。

“我們與他們”的心態忽略了人,因為它忽略了基督的慈愛之心。將人分類的結果是排斥人,而耶穌卻是邀請人按着他們的本相來到祂面前(太11:28-30)。耶穌歡迎罪人,並與我們可能排斥的人交往。祂稱這些人是屬於祂自己的。祂不是來拯救健康的人,而是來拯救病人(可2:17)。

“我們需要做些什麼來幫助他們?”“ 我們如何愛這樣的人?”“ 我們應該如何對他們說真話?”對於你教會中那些有性方面困擾的人,你有沒有聽過或問過這樣的問題?儘管這些問題可能是善意的,但它們會在基督徒之間製造隔閡,將神的子民分割開來。他們隱約地描畫出一個圈子,其中一些人被包括在圈子內,因為他們的掙扎更容易被接受,而另一些人則被排除在圈子之外。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就形成了一種“我們與他們”的心態。

作為基督徒,我們需要非常謹慎這樣的分類。當涉及到性方面的掙扎時,“我們與他們”的心態將重點放在某人的罪或行為上,而不是看重個人的內心。我們不是透過基督的鏡頭來看一個人,正如聖經所指示的那樣,我們只看那些表面上看得見的東西。

以下是描述“我們與他們”心態的三種方式:

它將人當作一個群體。 這是一個事實,但也有一個危險。 事實表現於:一群人通常都有共同的特徵,或者這特徵在某種程度上與每個人都相關聯。當耶穌對祂的門徒說:“你們給他們吃吧。”(太14:16),祂察覺到所有這些聚攏在祂面前的人,都因疲乏、飢餓、遠離家鄉而彙集成一群。當耶穌談到法利賽人時,祂說:“任憑他們吧。他們是瞎眼領路的。”(太15:14),祂只是承認他們是自願歸為一類的。

但這樣做也有危險。危險就在於:我們過分強調群體的共性,從而否認了群體內的多樣性和個性。 這是“用粗筆作畫”。 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對群體的特徵過分概括,以至於我們不公平地對群體內的每個人都有一種成見。例如,“同性戀者有反基督教的政治議程。” 但事實上,很多同性戀者並非如此。

它強調差異而犧牲共性。 我們談論時的態度,所表現出的關注是“我這一類”與“他們那一類”之間的區別,而沒有認識到我們的共性。這是跟謙卑相抗衡的,因為我們罪惡驕傲的心總是傾向於正面積極地看自己,並且很容易發現別人的缺點。 “我們與他們”的態度,會讓我們堅持重申這些差異,而不是鼓勵我們認識到大家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

它強調以犧牲關係及和解來應對衝突。 “我們與他們”是通過衝突來定義關係——要麼是我們跟他們對立,要麼是他們跟我們對立。這樣的方式,不是在尋求聯結,而是在尋求征服,尋求防衛。它試圖嚴陣以待來保護“我們”。 “我們與他們”的態度強化了我們與一群人的區別,完全不能推動我們走向參與、拯救、和解和合一的工作。

在聖經中,我們看到了大量“我們與他們”的例子。宗教領袖、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似乎都很確定,在自己圈子外的每個人都是一個“他們”。 自義者與罪人對立。虔誠、成熟的成年人反感微不足道的小孩子。強大的男人與軟弱的女人對比。

這種心態最突出的例子之一,就是上帝的選民——猶太人與非選民——外邦人的對立。這種分裂如此強烈,以至於猶太人認為自己與外邦人交往是不合法的。在《使徒行傳》第10章,我們讀到關於彼得和一名意大利軍營指揮官哥尼流的故事。上帝的一個天使去拜訪外邦人哥尼流,並吩咐他打發人往約帕去,把一個猶太人彼得帶回家。哥尼流服從了。然後,從第 9 節開始,彼得有了一個異象。後來,哥尼流所派的人到了。當彼得正在思考這異象的意思時,他被告知要毫不猶豫地跟他們一起走。彼得服從了。

FavoriteLoading收藏

Add a Comment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