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中的濫權傷害”系列講座: 第六講|教會介入:如何幫助受害家庭
講員 | 洪老師
開始禱告:
慈愛的天父,求禰親自來帶領我們,當我們要討論怎樣幫助孩子的時候,特別是看到孩子因為大人的濫權傷害關係而受傷,看到他們真的很弱小、很需要被幫助的時候,就求神禰讓我們可以真的有從禰而來的那種愛心和耐心,學習怎樣去幫助他們。神啊!求你繼續帶領我們以下的時間,讓孩子的分享可以更好地去呈現這些孩子們的需求。求主繼續與孩子同在,雖然孩子有一些咳嗽,希望不會影響到孩子對這些信息的分享。求主作王,親自來帶領;也求禰親自開啟我們每個人的心,讓我們真的可以看到神自己的慈愛和恩典。謝謝主,聽孩子的禱告,奉我主得勝的名求,阿們。
各位,我們之前花了一些時間討論到教會可以怎樣介入在施暴者和受害者當中。可是,他們的關係不是真空的,他們的關係會影響其他的人際關係。今天我主要想針對兩個群體來討論。
第一個群體,是特別針對家庭暴力來討論的。家庭暴力其實只是濫權傷害的一種,孩子會成為濫權傷害的目擊者,也很可能成為濫權傷害的受害者。所以我們在前面的講座中,特別講到孩子會怎樣受到家庭暴力的影響。然後,我今天想要討論的第二個群體,是其他家庭成員。等一下我們還會探討,在濫權傷害的關係里,誰是家庭成員?我們可以怎樣去幫助這些家庭成員?
下面這張圖,同心圓最中間的白色是施害者與被害者的相互關係。我們會看到孩子是最直接受到這些關係的影響;還有其他的家庭成員也會因為施暴的關係、濫權傷害的關係而受到一些影響。
今天我們要特別來看,怎樣去介入和幫助這些孩子以及其他家庭成員。
孩子
弟兄姐妹們,我們先想一想,當一對父母吵架的時候,孩子的反應是什麼?如果你家裡有孩子的話,請你想一想,當你跟配偶吵架的時候,你的孩子會有一些什麼樣的反應?如果你是單身,沒有孩子,你或許可以想一想,在你成長的經歷中,當你的父母在吵架的時候,你的反應是什麼?
記得我孩子還小的時候,如果遇到我跟先生吵架,我們家的老大會變得特別乖,不講話,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可是當他覺得爸爸或媽媽可能會受傷的時候,他一定會跳出來,要保護可能會受傷的那個人。可我們家老二卻不太一樣。老二看到我跟爸爸之間開始有一些爭執,聲音大一點的時候,老二就會開始想法子讓我們高興起來,然後用不同的方式想逗我們笑。我們家老三和哥哥姐姐也不一樣。老三如果看到爸爸媽媽開始要吵架的時候,就會一個勁地哭,想要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她身上。我不知道你們家的孩子是怎樣的,可是從我自己的經驗里,我可以看到每個孩子在面對一些很大的聲音、父母可能會吵架的時候,其實都不太知道要怎麼做。有時候他們會馬上跳出來想要有一些反應,而且每一個孩子的反應都不太一樣。有可能是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太一樣,就好像我前面講的三個孩子的個性不太一樣;也有可能是因為孩子的年齡;還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在家裡出生的次序不一樣。
我在這裡想講的重點是,一般家庭在父母有爭執的時候情況就是如此。那麼,弟兄姐妹們,你是否可以想到在那些混亂的家庭中,當有一方要強迫另一方服從他;當這一個強制方想要成為家庭的主宰,當其他人不合他意他就隨意傷害的時候,你可以想象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是怎樣生活的嗎?
孩子的懼怕
你可以想象得到,這些孩子會很緊張,很焦慮,很擔心,很害怕。當孩子小的時候,會覺得父母很高大,是一個巨人,你可以想象當巨人父親去打母親的樣子,在孩子的世界裡是多麼的崩潰。
我以下要用的很多例子,更多是講到是父親去傷害母親。但濫權傷害的行為不是只有男性才會有。在這裡只是為了方便講述的緣故,大部分的例子會以男性為施暴者。可是請各位知道,女性也是可以成為施暴者的。而且這種濫權傷害的生活模式,不是突然間發生的,很可能孩子從小就在這樣的生活氛圍中長大。
我們再來想一想:對孩子來說,本來這兩個大人,爸爸和媽媽,是兩個他可以依靠的人;可在他的成長環境里,一個是欺壓人的人,是一個被欺壓的人;在他的世界裡面,會讓他覺得很不安全。第二場講座中我也講到,暴力是會有周期的,而且會讓暴力越來越嚴重;所以,你可以想到這個孩子是活在怎樣的恐懼當中。情況不只是這樣,我們在這幾次的講座里,也知道施暴者有時會用孩子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用孩子去恐嚇受害方,這也會讓孩子懼怕。孩子在懼怕什麼呢?
有時候孩子會覺得他做了一些事去傷害他最愛的這個人,讓這個最愛的人受到傷害。當這個孩子長期在這樣的光景里生活時,你可以想象影響是怎樣的深刻,怎樣的長遠。不單是孩子的懼怕,還有因為長久濫權傷害的關係,會對孩子的角色產生破壞。
角色錯換
在混亂的家庭裡面,孩子經常會被放在一些本來不屬於他的角色當中。孩子出生後,本來是需要我們去照顧他們;在他們弱小的時候,我們要去保護他們;,在他們成長的過程里,是父母要去做教導的工作,手把手地帶領他們,讓他們學習成長,在孩子的生活里不斷去向他們展現愛。可是在父母濫權傷害的關係里,這些孩子卻要承擔一些不屬於他年齡的角色。有些什麼角色呢?
第一,他得成為家庭秘密的保護者。施暴者會恐嚇孩子說:“如果你讓人家知道,我就會讓你媽更難受。”或者在他的經歷里,他曾經試過求救,但結果發現求救所得來的後果,反而會讓他的母親被打得更慘、會被罵得更凶,那他還會願意去尋求幫助嗎?曾經有一個5歲的孩子,他的學校推薦他來尋求輔導。為什麼?因為他在學校里一句話都不願意說。老師看到他整天愁眉苦臉,眉頭皺起來,沒有一絲笑容。老師對他的形容就是“一個5歲的身體住着一個老頭子。”後來才知道,因為他曾經跟教會的人說過媽媽被爸爸打;弟兄姐妹去求證時,爸爸很有說服力地回應,其實沒有這件事;然後,媽媽被爸爸打得更慘;爸爸還直接看着這孩子說:“就是因為你說了不該說的話,所以你媽媽才會被打。”從那時候開始,他媽媽會被打成了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可對於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他要承受什麼樣的壓力,去面對這樣的一個後果?他媽媽被打不是他的錯,可是施暴者卻用這種的方式來讓這孩子不再揭露家庭的一個秘密。但一個5歲的孩子又怎樣知道什麼是可以說、什麼是不可以說的呢?對小小的、五歲的他來說,最簡單、最可以保護媽媽的方式,就是完全不跟別人交流。
第二個角色,是孩子會變成受害者的保護者。第二場講座里,我提到一位個案琦美。當她被丈夫羞辱的時候,她的大兒子一定會跑出來捍衛她;結果因為他經常保護媽媽,所以也經常一起被他爸爸打。還有另一個小朋友,他媽媽帶他來尋求輔導的原因,是因為他不願意去上學。經過不同專家和輔導員的診斷,說他有分離焦慮症。可是無論怎樣做治療和輔導,孩子就是不願意離開父母。當媽媽帶着孩子來找我輔導的時候,我除了知道他有分離焦慮症,知道他不願意上學之外,我還問他在他的家裡,他跟爸爸的關係怎麼樣,他跟媽媽的關係怎麼樣。當我再問他有什麼東西讓他覺得一定要跟媽媽在一起時,孩子說他很害怕媽媽會被打傷,他很害怕萬一有一天他回家時再也看不到媽媽,因為爸爸很兇殘,所以當他知道爸爸又開始找媽媽麻煩的時候,他就不願意去上學,他寧願跟媽媽在一起,因為他很害怕離開媽媽後,他再也看不到媽媽了。你知道這孩子來尋求輔導的時候多大嗎?他才7歲,可是他卻要成為媽媽的一個保護者。
還有另一種角色的置換,就是孩子會覺得“那我就成為一個問題者。”在孩子有限的認知裡面,有時候他不太能理解為什麼爸爸要打媽媽,是因為施暴者會跟他說,“因為你不聽話。”有時就算施暴者不這麼說,但孩子會對事情有一些自己的觀察。他看到父母開始吵架的原因是因為孩子的問題,比如:孩子的成績不太好、孩子在爸爸回來時太吵、孩子沒有把東西收好…所以父母開始有爭執。對孩子來說,他就會覺得是因為自己的問題,是因為自己不聽話而導致爸爸去欺壓媽媽。但是各位,我們講到在濫權傷害的周期裡面,很多時候是施暴者在壓力積壓期里要尋找機發動攻擊。所以,可能恰巧是遇到孩子有問題的情況,讓施暴者決定自己有理由要發動攻擊了。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還不太能理解這樣複雜的關係,他們會很快就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或者,有一些孩子會主動讓自己成為問題生。比如,他在學校里會表現出很多問題,不聽老師的話、跟同學打架。當然,這很有可能是家裡的環境讓他在人際關係上有困難問題;但也有時候,是這些孩子希望可以得到父母的關注;因為他寧願父親來罵他、打他,就沒有時間去找他媽媽的麻煩。
你可能會問,會不會有可能在一些看起來不很嚴重、很外顯的濫權傷害關係裡面,孩子不知道父母在這樣不平等的關係當中?但研究其實告訴我們,濫權傷害的行為就算沒有發生在孩子眼前,90%的孩子都知道,他們的家裡有一個施暴者,家裡有一個受害者。
孩子的價值觀
除了角色的錯換之外,濫權傷害還會給孩子帶來一種錯誤的價值觀。作為父母,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行為、我們喜歡什麼、我們不喜歡什麼、我們看重什麼、我們怎樣去教導我們的孩子、我們跟其他人的關係等,其實都會影響我們的孩子怎樣去看待這個世界,怎樣與人互動。有一位在做濫權傷害研究的資深輔導員指出,孩子們在目睹濫權傷害後,會學會以下的一些態度。我們一起來思考一下:
- 這些孩子在這樣濫權傷害的家庭里會學會說謊,因為這讓他覺得安全。難道不是嗎?我們的受害者因為長期在壓迫中,就學會了不再去表達自己的一些感受,不再去表達自己的一些真實想法;所以,孩子在觀察這樣的關係時,也會學到:當我可以說謊的時候,會讓我感覺上是安全的。
- 他們還學會了暴力可以解決問題。這不正是施暴者一直在用他的身體力行來告訴孩子的事情嗎?只要我夠凶,只要我夠狠,我就可以用這些方式來解決問題。在這樣的關係中,施暴者也在用同様的方式教導孩子:暴露他人、使人羞愧,是一個很好用的、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 在這樣的濫權傷害關係里,孩子學會了暴力和語言的傷害會是表達自己怒氣的好方式。
- 他們也學會了操縱人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 孩子長期處在壓迫的家庭關係里,會學到沒有人是值得信任的。
- 孩子還學會了:在面對邪惡的時候,只要忍一忍咬咬牙,事情就會過去。在面對邪惡的時候,他變得麻木,變得不會反應,他覺得這都是一些正常的事情。
- 孩子還學會到性是可以用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 他們學會逼迫他人做自己不願意的事情;因為他們家裡的施暴者就是用這種方式逼迫他們做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他們還學會了犯錯的時候不需要真誠地道歉,只需要找借口,這些事情就會過去。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許多孩子明明已經成年、離開了這樣的家暴生活,他們知道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中被帶大的所以很痛苦,但是他們卻會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配偶和孩子。
我並非在說他們因着這樣的成長環境而成為施暴者。我只是在說,濫權傷害對孩子的成長經歷有影響,而且這影響是很深遠的。
孩子的身體/行為/情緒狀況
在濫權傷害的家庭中,孩子不只是目擊者,很多時候他也是受害者。這些傷害也會影響他們的身體、行為和情緒。
比如第二場講座中提到孩子身體上會有消化不良的問題、會睡得不好,會有一些很真實的身體反應。
情緒方面,他們除了會有懼怕,可能還會有很多怒氣,很多抑鬱,很多羞恥。
在行為方面,他們可能在面對自己的小夥伴時,也是用這樣的施暴方式去對待對方。
與受害者的關係
你可以想象,在他跟人的關係里很難去相信其他人。有時,孩子為了不想被傷害,會選擇去聽施暴者給他的命令。但我們也需要去看這些孩子跟受害者的關係。
昨天我講到個案琦美,她的大女兒跟媽媽的關係並不太好。琦美有三個孩子,大女兒16歲,她知道媽媽經常被爸爸欺壓,但她覺得那是因為媽媽太弱,媽媽不懂怎麼反抗。所以,當媽媽決定離開爸爸的欺壓時,她變得非常生氣,她覺得“既然你16年都沒有反抗爸爸,為什麼現在你決定要離開這個家?”因為對於她來說,離開這個家代表她要搬離學校,代表着她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以前家裡是比較富裕的,可是媽媽離開爸爸之後,什麼都不讓她去做,因為媽媽沒有那麼多錢。不只如此,媽媽現在也要上班,她要照顧兩個弟弟,她要做一些以前不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可能因為琦美的女兒是爸爸的小棉襖,所以雖然爸爸會對弟弟和媽媽惡意對待,可從來沒打過女兒;而且爸爸每次講媽媽的時候,都會在女兒面前開玩笑地說:“你看都是你媽媽的問題,你媽媽怎樣不好。”所以在這樣的關係里,女兒也就覺得離開施暴者是媽媽的問題。而且她已經長久在這樣的關係里,覺得爸爸做的事沒有問題;所以為什麼弟弟會被打?為什麼媽媽會被傷害?都是因為他們做得不好,是他們自己的錯。
各位弟兄姐妹,你可以看到,孩子在這樣長期施暴的生活里,對人、對事情的看法會有偏差。你更可以看到,女兒在琦美要離開先生的時候,用這樣的怒氣來對待她,她是多麼傷心。可是如果你對琦美的女兒有更多了解,你會發現雖然她有很多對媽媽的怒氣,其實她也很痛苦。
她也很想跟弟弟一樣和媽媽有很好的關係,可是她不知道怎樣去跟媽媽建立很好的關係。她也很想去關心媽媽,當她看到媽媽太累了,或有時因為一些事情在哭的時候,她不知怎樣去關心媽媽。所以琦美的女兒也會覺得自己是被孤立起來的;因為在這個家裡,弟弟是向著媽媽的,她覺得“只有爸爸才是對我好的。“所以當媽媽帶着姐弟三個人離開爸爸,搬離原來比較富裕的家時,琦美的女兒非常痛苦;而且她不知道為什麼沒有辦法跟媽媽建立一個更加親密的關係。
與神之間的關係
若要清楚孩子的信仰,我們可以想象,就好像這些受害者一樣,孩子也會對信仰存有懷疑。很多時候他們會在想,“神為什麼不來救我?”他覺得神並沒有回應他,神沒有理會他的痛苦。一個4歲的孩子曾經說過,當他跟神呼求,求神來幫助他,求神保護媽媽的時候,卻沒有看到有人介入。所以他長大之後,就決定不再相信這個神,因為他覺得這個神是一個邪惡的神,這個神是一個不近人情的神。
教會的介入
所以,當我們知道孩子有這麼多濫權傷害所帶來的問題時,作為教會,可以怎樣去介入、幫助這些孩子呢?很多時候,當弟兄姊妹看到濫權傷害或家暴關係時,都會想趕快跳到裡面去幫助和介入;卻忘記除了受害者,還有我們的孩子也是弱小的,需要保護。作為教會,我們不是只能在得知家暴的情況之後才介入。為什麼?因為很多時候,孩子是可以切入家庭秘密的一個管道。剛才講到,孩子會出現懼怕的情緒,在身體上和行為上可能都會有一些因着濫權傷害而不一樣的癥狀出現。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及早注意到這些家庭正在遭遇的壓迫。
一般說來,當家中有濫權傷害行為的時候,學前的孩子(就是6歲前的孩子)比較多會出現的是心因性的驅體癥狀。比如:焦慮、懼怕導致的身體不適。剛才講到的小男孩就有分離焦慮症,他不願意離開媽媽,他有肚子疼、頭疼的情形。
學齡的孩子(就是大概6到12歲的孩子)會比較多有行為問題出現。比如:在學校里打其他孩子、對老師不尊敬、在學校里睡覺等。青少年時起,他們會有一些更嚴重的行為,比如:手機成癮、離家出走、吸毒、亂搞性關係等。
當然,這裡的意思不是說孩子有這些問題就是父母造成的。我也不是說當孩子出現這些問題,就代表家裡一定有家暴的情況出現。我只是說,很多時候當我們看到孩子有問題,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跳進去解決孩子的問題。可是我在這裡想要幫助弟兄姐妹看到的是,當孩子有這些問題的同時,我們需要去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孩子會有這些情況出現,很可能是因為他的家庭里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教會不需要等到我們確實知道有家庭暴力時才開始着手介入孩子的情況;而是當我們看到孩子有一些不太好的行為時,就需要去了解他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處境里孩子們處了需要行為方面的指引與教導,還需要教會對他們的家庭處境有敏銳的心。
舉個例子,如果你看到小華在課室里打人,在主日學裡不聽老師的話,我們通常的第一個做法是什麼?可能你第一個反應就會跳出來說:“小華你這樣打人不對,你這樣不聽老師,不尊重老師真的是不可以。”但聖經其實很清楚地告訴我們,我們的怒氣不是只在於行為表現。怒氣都是由心裏面發出的。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有負面行為的時候,我們不應該首先說“你不應該打人”;而應該先去了解他為什麼要打人?他為什麼那麼生氣?為什麼生氣要打人?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了解他的家庭情況。我們怎樣去了解他的家庭情況?比如,你可以問小華:“你在家裡的時候,爸爸媽媽的相處是怎樣的?你見過父母吵架嗎?當爸爸媽媽生氣的時候,他們通常怎樣表達他們的怒氣?在家裡你有沒有看到有一些事情會讓你很害怕或很生氣的?當爸爸還在生氣的時候,媽媽的回應是什麼?當爸爸媽媽在吵架的時候,你在做什麼?當爸爸媽媽吵架的時候,你會不會很擔心?為什麼你會很擔心?”…這些問題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個孩子家裡的背景,更多了解他們家裡的人互動的情況。
你要知道,很多時候孩子不會直接說“我們家很需要幫助”;他不會很直接地跟你說,“你趕快來幫助我,因為我爸爸犯罪了,我媽媽很需要幫助。”很少有孩子會這樣直接去尋求幫助。可是,雖然他們沒有直接去尋求幫助,他們的行為、他們的表現、他們在外面的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其實都是一些求助的訊號。
弟兄姐妹們,他們不會直接尋求幫助,可這不代表他們是隱形的、是我們可以忽視的。他們也是人,是需要被照顧、被保護的有位格的人。
教會的介入,需要我們保護及照顧他們。我們要提供保護和照顧,讓他們不被加害者所傷害。濫權傷害會有周期,而且會越來越嚴重。很多時候,當母親決定離開施暴者時,通常都是因為孩子受到了傷害。琦美就是這樣。她每次被打的時候,兒子都要來保護她;所以,有一次不只是她被打斷手,他的兒子也被爸爸打傷了肋骨。就是在那個時候,琦美才意識到她先生永不會改變,他不只是欺壓她,也在欺壓她的孩子。她本來以為先生只會對她不好;現在才發現,這種強暴的行為是他要用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方式;她這才意識到需要離開她的施暴者,不然她的孩子將會一直受到傷害。同樣的,作為教會,我們需要去保護弱小,阻止制止施暴者對受害者、對孩子所帶來的傷害。
除此之外,教會不單要保護他們,還應該照顧他們的需要。
正如我們反覆說到的,受害者因為長期在這種被欺壓和受傷害的狀態里,自己也會變得非常麻木,無法有更多力量去保護和照顧自己的孩子。或許受害媽媽會滿足孩子一些基本的需要,可很多時候受害者並沒有多餘的能力去照顧孩子的情緒,給予他們適當的陪伴。所以,教會的介入不單是要保護這些孩子不被加害者所傷害,我們的保護也應該包括讓受害者不再忽視孩子的需求。
當教會介入時,要按照孩子的需求情況給予幫助。如果你看到這幅圖畫的時候,你想到什麼?
這不單是受害者的寫照,這也是孩子的寫照。很多時候,因為羞愧或其他原因,孩子可能戴着一個面具在面對人,當他真的有勇氣拿下面具的時候,他是遍體鱗傷的。所以當我們去幫助這些孩子的時候,需要按照他們的需求來給予幫助。我們需要溫柔,我們需要耐心,我們需要慢慢地去幫助他們。
當他還不願意跟你講他的擔憂,還沒有敞開他自己的時候,請各位弟兄姐妹在陪伴他的過程里,要慢下來;不要那麼快地就說:“好,我來給你幫助。”因為有時候,他可能還沒準備好面對這個事實,面對他的爸爸,面對施暴者是他最親的人,可是卻不愛他。他可能還沒準備好去面對他的媽媽,雖然這位受害者會說很愛他,可是她也沒有多餘的力氣去照顧他。
當教會介入時,要不斷讓孩子知道:他家裡發生的事不是他的錯。就像前面說過的,孩子經常會認為家裡之所以有這些事情發生,都是因為他的錯,都是因為他不好。再加上施暴者長期扭曲的信息,會讓孩子覺得都是自己的問題。所以,我們作為教會去幫助他們的時候,要不斷地讓他知道這不是他的錯。
同時,當我們去幫助受害父母的時候,也要讓受害者知道,如果她繼續留在婚姻中,並不一定對孩子是好的。一些統計顯示,因為其他性質的吵架而離婚的父母,通常他們的孩子需要兩年才會適應。可是很多研究都告訴我們,在濫權傷害的關係中,當受害者真的離開施暴者時,孩子們反而會更快地適應。也就是說,當父母說“我們現在不再是一個完整的家”時,孩子一般會需要兩年的適應期;可是在施暴的家庭里,當孩子可以和受害者一起離開的時候,他們反而會適應得非常快。可以想象,這是因為他們不需要再生活在邪惡里;他們可以放鬆,可以喘一口氣,可以休息一會兒。當孩子不需要整天都在緊繃的壓迫關係里時,反而會比受害父母繼續留在婚姻里對孩子更有幫助。
因此,一方面,教會的介入不單是要不斷讓孩子知道不是他的錯;另一方面也需要讓受害配偶知道,當她決定離開施暴者而得到安全生活的時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當教會介入時,需要讓這些孩子有一個安全的地方去處理他的情緒。我們不只是在身體上提供一個安全的地方;當家庭混亂的時候,教會也要讓孩子有一個地方,他可以很安全地在那裡訴說自己的一些感受。就像琦美的女兒,她需要有一個地方,可以處理自己在面對父母施暴關係的分離時會有的一些情緒。當琦美看到女兒對她有很多怒氣時,非常受傷,覺得女兒背叛了她。所以女兒不敢在媽媽面前表達對媽媽的怒氣;她經常把自己關在自己的房間里不願意出來,不願意跟家人有交流。
可是她也很需要有一個地方,可以很安全地說出自己的感受,說出那些她不敢跟媽媽說的話:她其實很想爸爸;她覺得爸爸也有一些好的地方。其實對於孩子來說,這的確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對大人來說,也會很難,是嗎?就算在施暴的生活里,有一些東西還是孩子會很喜歡的。比如,一個5歲的小男孩,他很害怕爸爸會對媽媽施暴;可是當他離開爸爸的時候,他很想念爸爸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爸爸願意帶他去主題公園玩,他很享受跟爸爸這樣的關係。所以,孩子除了有媽媽之外,需要有一個比較客觀且安全的地方,讓他可以很安全地去傾訴心裡各種複雜的情緒。
除了這些之外,當教會介入時,還可以為孩子做一些事情,比如,跟他一起建立一個安全計劃。當教會介入時,不是所有的受害父母就會決定要離開施暴者。因為各種原因,他們可能決定繼續留在這樣的關係里。所以,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很有可能也需要幫助他建立一個安全計劃,讓他知道什麼樣的事情會讓暴力增加,什麼樣的事情可能需要他做一些怎樣的及時回應。如果遇到媽媽被打,他可以怎樣讓自己安全,同時也讓媽媽安全;這些都是教會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計劃的事情,讓他在面對邪惡的施暴時,能有一些方法來應對,特別是小孩子。很多時候,人在目睹一些突發事件的時候會被嚇到。這些孩子需要事前就被告知、練習,在碰到這些情況時他可以怎樣去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可以怎樣去尋求幫助。
因為教會是神的家,我們可以一起來養育這個孩子。雖然這孩子是爸爸媽媽的,可是在教會裡,他們也是在神的家裡。我們可以一起來養育,一起來做這孩子的叔叔阿姨,一起來做這孩子的帶領者、教導者,不斷去愛他。這是教會的肢體們可以一起去做的事情。特別是受害父母長期在被欺壓的關係里,已經沒有能力、沒有力氣去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照顧的時候,教會弟兄姐妹的介入是對這孩子很大的祝福。
當教會介入詩,需要讓孩子看到他不是一個附屬品,也需要幫助他看到他有選擇的權利。在被欺壓的關係里,很多時候施暴者一直會告訴受害者,這個孩子只是附屬品。孩子需要看到他不是附屬的;他可以學習怎樣去做決定,怎樣去選擇他喜歡的和不喜歡的東西。很多時候,因為施暴者長期的欺壓,受害者會變成一個沒有情趣的人,沒有任何喜好,沒有任何想法。孩子也會覺得自己對生活的感知與回應方式也應該是這樣的。而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更加認識和體會到他是神所創造的人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把這種平面化的、對人的理解與感知變得立體化,讓他知道他是可以有選擇的,他是可以有感觸的,讓他知道他的感受是什麼,他可以怎樣去面對他的感受。當教會在做所有這些事情時,其實都是在幫助孩子看到神就在他的生活當中;神是主動的,在陪伴他,在幫助他面對他所經歷的這些苦難。
家庭成員
現在,我們來講教會怎麼去介入其他家庭成員。我們先來定義到底誰是家庭成員。,有可能是有血親的叔叔、阿姨、舅舅、舅媽、姑姑、姑媽、姑丈、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可不單只是這樣。當聖經告訴我們教會是一個家庭的時候,教會裡的弟兄姐妹也就是他們的家庭成員之一。因此,濫權傷害的關係不只是直接影響到對方,也會影響到教會的一些弟兄姐妹,或者家族的一些其他成員。
第二場講座中,我們講到濫權傷害的影響。我提到有些家人會給受害者帶來更多的傷害;我也用親身經歷的一個例子,觀察到教會可以怎樣成為受害者的祝福;家人的幫助對受害者來說是多麼重要。
同樣的,今天我也想在這裡花一點時間來講,作為教會,如果我們知道有一個家庭有濫權傷害的關係,我們該怎樣去幫助?其他家庭要怎樣去關懷需要被關注的家庭?可是在講怎樣去關注之前,我要先討論誰是家庭成員。家庭成員可以是有血親的人,或是在教會的弟兄姐妹。
首先,這些家庭成員對濫權傷害的細節,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在整個教會裡面,在整個家族裡面,不是所有人對施暴者跟受害者的關係都有完全同樣程度的了解。有一些人知道得比較多,有一些人知道得比較少。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教會來介入去幫助的時候,我們怎樣去幫助他們?首先,我們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對事情有完全的了解,不是每個人都要對濫權傷害的細節有同樣程度的了解。
有些人很想知道細節,所以會很八卦地打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當然有一些人是因為很想要幫助,所以想要知道更多的細節。但也有一些人是因為從來沒有想過那麼愛神的弟兄或教會的領袖會是一個殘暴者,真的很顛覆他的三觀,所以他很想要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可是,弟兄姐妹,如果你知道了這事,其中一個你可以介入的方式,就是不要主動去挖細節。無論處於什麼原因你想要知道這些細節,其中一個幫助受害者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就不要去尋找更多細節;不要好像一個八卦者想要知道更多細節。如果受害者願意分享,我們就聆聽。可是如果她不願意分享,我們就尊重她。記得我們在前面講到這些受害者時,因為她會有羞恥,很不願意讓人在她還沒準備好時就把保護的面具拆下來,讓你看到她真實的傷口到底在哪裡。所以我們作為教會,作為在外圍的家庭成員,請你尊重這個受害者,不要去挖細節。
因此,作為教會的同工、領袖,當你想去關心受害者的時候,其中一點你需要做的是,不要覺得你需要把受害者的所有信息跟其他人分享。好像剛才講的,人們並不是需要知道細節才能夠關心他人。我們不需要讓不太了解細節的人有更多的細節,好叫他們去做幫助者。就算大家了解的程度不一樣,我們還是可以去透過聆聽她的故事來關心她。
在聆聽她的故事時,我們就可以更加了解受害者的一些想法。她所面對、所經歷的事情,會不斷需要我們去聆聽。對於牧者同工,當有會友跟你說某某人的行為很顛覆他的三觀的時候,作為牧者同工,你可以做的,還是去聆聽這些神家裡的家庭成員面對這事時的困惑。的確,這些欺壓和苦難,會讓我們很困惑,因為這就是施暴者在用的一個技巧,讓人困惑。他就是想要用不同方式遮蓋自己的惡行,讓人只能看到表面的一些假象。所以,可能神家裡的、弟兄姐妹,在面對這事情的時候也很困惑。而作為教會的同工和帶領者,我們不單只是去聆聽受害者,也可以去聆聽屬靈的家庭成員怎樣因為這事情而被影響。
第二,在家庭成員裡面,對濫權傷害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就像大家在聽這個講座的時候,對濫權傷害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作為教會,我們要怎樣去介入幫助這些家庭成員呢?還有一件事是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教導。從聖經的角度教導他們看濫權傷害是怎樣的“危害”;從聖經的角度,教導大家怎樣去制止這些濫權傷害的行為;從聖經的角度,教導怎樣去看待施暴者跟受害者等。這透過教導的方式,我們可以幫助我們的家庭成員開始對這個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家庭成員可能對施暴者跟受害者會有看法不一致的地方。比如,我可能看施暴者用這個角度看的時候,覺得他很邪惡;可是另外一個會友,他跟施暴者可能有比較好的關係,他看施暴者的時候會有另外一種看法。
在這個講座中我們反覆說到,受害者一方面會被施暴者不斷抹黑,讓人覺得是受害者很不好。另一方面,因為他們長期處在困苦的深淵裡,所以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可能會有很極端、很激烈的反應;這些反應會讓弟兄姐妹有不舒服的感受,導致不同的人對受害者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教會可以怎樣去幫助這些家庭成員呢?我們可以透過聆聽繼續幫助他們,接納他們在處理這些感受時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和不同類別的情緒出現。我們可以接納每一個人,接納當他們跟施暴者和受害者關係不一樣的時候,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可是,這些不一樣不能抹殺施暴者對受害者所加諸的傷害。
我們講過施暴者會用不同的方式孤立受害者。這會造成的其中一個影響就是,受害者其實很可能跟其他家庭成員–無論是血緣的或屬靈的家庭成員–之間沒有太多聯繫,因為被施暴者用各種方式疏離了。研究告訴我們,當受害者跟其他人沒有很多親密關係時,她得到的支持和幫助就會更少。如果她有一些比較親密的關係時,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幫助。所以當我們去幫助施暴者和受害者的時候,除了去接納家庭成員的不一樣之外,還可以去挑戰他們,要去跟受害者建立一些新的關係。因為我們的受害者和施暴者都需要與人有連結、關係,都需要有神所賜的群體來幫助他們面對自己跟人、跟神之間的關係問題。
第四,家人的怒氣和內疚感。可能當這些家庭成員意識到受害者受了很多苦難時,會對施暴者和施暴行為充滿憤怒,同時他們也會有一些很內疚的情緒。他們會覺得“為什麼我不知道這些事情?為什麼我會被他矇騙?為什麼我那麼笨,沒有看到他是這樣一個邪惡的人?”所以,當我們去幫助這些家庭成員的時候,其中一點我們可以給予的還是聆聽。我們可以跟他們共情。但當這些家庭成員看到所愛的人被欺負而充滿怒氣時,我們要幫助他們不會在怒氣中做出一些不合神心意的事情。我們可以在共情中,幫助他們去面對自己的複雜情緒。當他們可以把這些複雜情緒帶到神面前的時候,他也會比較知道怎樣去幫助受害者,把受害者的一些情緒比如內疚、憤怒、憂傷也帶到神的面前,去尋求神的幫助。
最後,我想用昨天我朋友的例子來跟大家分享。這位朋友在十多年的婚姻里都是處在痛苦的深淵中,感恩的是,當她尋求幫助的時候,教會的弟兄姐妹很願意幫助她。她告訴了我教會對她有直接幫助的一些方式。教會為她找到一個新的住所;為她尋找輔導;幫她付輔導的費用。教會還成立了一個小組,繼續不斷第陪伴、安慰她。當她害怕施暴者又來侵犯的時候,教會小組的成員會直接去幫助她、保護她、陪伴她。她剛開始離開施暴者的時候,施暴者還在用不同的方式想要掌控她,比如:跟蹤、想知道她發生什麼事、爬窗戶進到她的住所里……這時教會會有一群弟兄姐妹出來保護她,捍衛她:幫助她裝攝像頭;陪伴她;讓她不會一個人單獨面對施暴者。教會也因為這樣的情況,開始了一個主日學課程,讓大家一起學習什麼是濫權傷害。所以,當施暴者又想用他的魅力去誘惑、去困惑弟兄姐妹的時候,他做不到,他沒有辦法操縱;因為教會的家庭成員已經看穿了他的伎倆。此外,教會的弟兄姐妹還作為孩子的叔叔阿姨,進入到孩子的生活當中。因為他們看見,雖然我的朋友已經離婚5年,可是孩子還是繼續被父母之前這樣的濫權傷害關係所影響。
她講到大兒子,從她的生活開始回歸正軌之後,她的大兒子反而變得非常抑鬱,沒法做很多的事情。雖然是這樣,教會繼續給予她的孩子輔導;同時有些弟兄會變成好像父親的角色,進入到孩子的生活裡面,帶孩子去打球,帶孩子去爬山,做一些爸爸會願意跟兒子做的一些事情。這就是在教會很美的一件事情,整個教會介入來幫助受害者的家庭。
最後我想要用《路加福音》10章30-37節來做一個結束。
“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我們看到這個撒瑪利亞人願意去幫助受傷的人,沒有因為這個人受到傷害的猶太人,就藐視他;反而動了慈心去幫助他。他馬上給予一些幫助,處理他的傷口,給他食物,給他住宿的地方,他還願意長遠地繼續幫助他。所以,弟兄姐妹們,當我們去關心無論是受害者、施暴者、孩子們或家庭成員的時候,我們怎樣可以在我們的關懷和介入裡面看到神自己的公義和慈愛憐憫?對於這些受害者,對於這些孩子,我們怎樣去幫助?
當受害父母跟我們分享他們故事的時候,我們可以相信他們;不只是相信,我們願意站在他們的身邊陪伴他們、了解他們。不單如此,我們可以給予實際的幫助。怎樣幫助孩子呢?除了陪伴之外,我們怎樣給予一些他需要的東西?就好像我朋友的孩子,他需要一個父親的角色,他需要陪伴。當孩子在抑鬱狀態里時,需要除了媽媽之外,有其他人走入他的生活,把他拉出來。在我們的陪伴受害家庭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幫助他們看到神的公義,需要幫助他們看到所經歷的就是一件邪惡的事情,是一個苦難;然後我們也需要給予他們不同的資源。
我們作為教會裡的家庭成員,作為真正的家庭成員,我們可以成為她的支持。當她有更多支持的時候,雖然是在面對很長遠、很痛苦的事情,可是當她看到她不是孤單一人去面對,她有神,她有教會弟兄姐妹的時候,就會好像我朋友所分享的,這些並不會讓相關的煩惱不見了,可是卻會讓這事情變得更加容易,因為她明確感覺得到她不需要一個人扛着所有的事情。
所以弟兄姐妹,當我們去關懷這些受害者和孩子的時候,你準備好了嗎?你準備好長遠地去幫助她們嗎?我在說長遠地幫助她們的時候,希望大家知道,我們不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去幫助。神把我們放在一個群體裡面,所以,我們是以一個群體的方式,以一個教會的方式,去介入到這些有需要的家庭當中,去幫助她們。
我們也需要知道,在這關係裡面,我們擁有的不是只是這個群體、有教會弟兄姐妹去關心一個家庭;我們還有神自己,是祂幫助我們從祂那裡支取愛,繼續地去愛我們的弟兄姐妹。希望我們今天在聽講座的每個弟兄姐妹,都可以親身去經歷到神自己的公義,神自己的憐憫,神自己的恩典,讓我們在的生活里可以不斷地活出神自己的榮耀。
謝謝各位。我們來做一個很簡單的結束禱告:
慈愛的天父,神啊!當我們看到世界裡的邪惡的時候,我們真的是很痛心;我們真的不知道可以怎樣去脫離世界上的這些邪惡。可是神啊!我們知道禰已經戰勝了世界。我們也知道禰是那位公義的主。神啊!我們也知道禰是那位憐憫的神。就求禰親自來介入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裡面。在我們面對這些苦難的時候,神啊!禰幫助我們看到我們不是孤單一人去面對這些事情。神啊!求禰繼續來帶領我們;求禰繼續讓我們在任何苦難掙扎當中的時候,可以定睛在禰身上;讓我們可以在我們的生活裡面繼續活出從禰而來的盼望。神啊!求禰繼續與我們同在,賜給我們智慧,知道怎樣去關心、去愛護、去幫助我們身邊的一些弟兄姐妹。實在感謝禰讓我們活在這樣的一個群體當中;感謝禰在這個群體當中給我們有彼此的支持;也感謝神,禰自己就是那一位帶領我們進入光明出黑暗的那一位神。謝謝禰聽孩子的禱告,奉我主耶穌的聖名求,阿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