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中的滥权伤害”系列讲座: 第六讲|教会介入:如何帮助受害家庭
讲员 | 洪老师
开始祷告:
慈爱的天父,求祢亲自来带领我们,当我们要讨论怎样帮助孩子的时候,特别是看到孩子因为大人的滥权伤害关系而受伤,看到他们真的很弱小、很需要被帮助的时候,就求神祢让我们可以真的有从祢而来的那种爱心和耐心,学习怎样去帮助他们。神啊!求你继续带领我们以下的时间,让孩子的分享可以更好地去呈现这些孩子们的需求。求主继续与孩子同在,虽然孩子有一些咳嗽,希望不会影响到孩子对这些信息的分享。求主作王,亲自来带领;也求祢亲自开启我们每个人的心,让我们真的可以看到神自己的慈爱和恩典。谢谢主,听孩子的祷告,奉我主得胜的名求,阿们。
各位,我们之前花了一些时间讨论到教会可以怎样介入在施暴者和受害者当中。可是,他们的关系不是真空的,他们的关系会影响其他的人际关系。今天我主要想针对两个群体来讨论。
第一个群体,是特别针对家庭暴力来讨论的。家庭暴力其实只是滥权伤害的一种,孩子会成为滥权伤害的目击者,也很可能成为滥权伤害的受害者。所以我们在前面的讲座中,特别讲到孩子会怎样受到家庭暴力的影响。然后,我今天想要讨论的第二个群体,是其他家庭成员。等一下我们还会探讨,在滥权伤害的关系里,谁是家庭成员?我们可以怎样去帮助这些家庭成员?
下面这张图,同心圆最中间的白色是施害者与被害者的相互关系。我们会看到孩子是最直接受到这些关系的影响;还有其他的家庭成员也会因为施暴的关系、滥权伤害的关系而受到一些影响。
今天我们要特别来看,怎样去介入和帮助这些孩子以及其他家庭成员。
孩子
弟兄姐妹们,我们先想一想,当一对父母吵架的时候,孩子的反应是什么?如果你家里有孩子的话,请你想一想,当你跟配偶吵架的时候,你的孩子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反应?如果你是单身,没有孩子,你或许可以想一想,在你成长的经历中,当你的父母在吵架的时候,你的反应是什么?
记得我孩子还小的时候,如果遇到我跟先生吵架,我们家的老大会变得特别乖,不讲话,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可是当他觉得爸爸或妈妈可能会受伤的时候,他一定会跳出来,要保护可能会受伤的那个人。可我们家老二却不太一样。老二看到我跟爸爸之间开始有一些争执,声音大一点的时候,老二就会开始想法子让我们高兴起来,然后用不同的方式想逗我们笑。我们家老三和哥哥姐姐也不一样。老三如果看到爸爸妈妈开始要吵架的时候,就会一个劲地哭,想要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她身上。我不知道你们家的孩子是怎样的,可是从我自己的经验里,我可以看到每个孩子在面对一些很大的声音、父母可能会吵架的时候,其实都不太知道要怎么做。有时候他们会马上跳出来想要有一些反应,而且每一个孩子的反应都不太一样。有可能是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太一样,就好像我前面讲的三个孩子的个性不太一样;也有可能是因为孩子的年龄;还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在家里出生的次序不一样。
我在这里想讲的重点是,一般家庭在父母有争执的时候情况就是如此。那么,弟兄姐妹们,你是否可以想到在那些混乱的家庭中,当有一方要强迫另一方服从他;当这一个强制方想要成为家庭的主宰,当其他人不合他意他就随意伤害的时候,你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是怎样生活的吗?
孩子的惧怕
你可以想象得到,这些孩子会很紧张,很焦虑,很担心,很害怕。当孩子小的时候,会觉得父母很高大,是一个巨人,你可以想象当巨人父亲去打母亲的样子,在孩子的世界里是多么的崩溃。
我以下要用的很多例子,更多是讲到是父亲去伤害母亲。但滥权伤害的行为不是只有男性才会有。在这里只是为了方便讲述的缘故,大部分的例子会以男性为施暴者。可是请各位知道,女性也是可以成为施暴者的。而且这种滥权伤害的生活模式,不是突然间发生的,很可能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中长大。
我们再来想一想:对孩子来说,本来这两个大人,爸爸和妈妈,是两个他可以依靠的人;可在他的成长环境里,一个是欺压人的人,是一个被欺压的人;在他的世界里面,会让他觉得很不安全。第二场讲座中我也讲到,暴力是会有周期的,而且会让暴力越来越严重;所以,你可以想到这个孩子是活在怎样的恐惧当中。情况不只是这样,我们在这几次的讲座里,也知道施暴者有时会用孩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用孩子去恐吓受害方,这也会让孩子惧怕。孩子在惧怕什么呢?
有时候孩子会觉得他做了一些事去伤害他最爱的这个人,让这个最爱的人受到伤害。当这个孩子长期在这样的光景里生活时,你可以想象影响是怎样的深刻,怎样的长远。不单是孩子的惧怕,还有因为长久滥权伤害的关系,会对孩子的角色产生破坏。
角色错换
在混乱的家庭里面,孩子经常会被放在一些本来不属于他的角色当中。孩子出生后,本来是需要我们去照顾他们;在他们弱小的时候,我们要去保护他们;,在他们成长的过程里,是父母要去做教导的工作,手把手地带领他们,让他们学习成长,在孩子的生活里不断去向他们展现爱。可是在父母滥权伤害的关系里,这些孩子却要承担一些不属于他年龄的角色。有些什么角色呢?
第一,他得成为家庭秘密的保护者。施暴者会恐吓孩子说:“如果你让人家知道,我就会让你妈更难受。”或者在他的经历里,他曾经试过求救,但结果发现求救所得来的后果,反而会让他的母亲被打得更惨、会被骂得更凶,那他还会愿意去寻求帮助吗?曾经有一个5岁的孩子,他的学校推荐他来寻求辅导。为什么?因为他在学校里一句话都不愿意说。老师看到他整天愁眉苦脸,眉头皱起来,没有一丝笑容。老师对他的形容就是“一个5岁的身体住着一个老头子。”后来才知道,因为他曾经跟教会的人说过妈妈被爸爸打;弟兄姐妹去求证时,爸爸很有说服力地回应,其实没有这件事;然后,妈妈被爸爸打得更惨;爸爸还直接看着这孩子说:“就是因为你说了不该说的话,所以你妈妈才会被打。”从那时候开始,他妈妈会被打成了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可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他要承受什么样的压力,去面对这样的一个后果?他妈妈被打不是他的错,可是施暴者却用这种的方式来让这孩子不再揭露家庭的一个秘密。但一个5岁的孩子又怎样知道什么是可以说、什么是不可以说的呢?对小小的、五岁的他来说,最简单、最可以保护妈妈的方式,就是完全不跟别人交流。
第二个角色,是孩子会变成受害者的保护者。第二场讲座里,我提到一位个案琦美。当她被丈夫羞辱的时候,她的大儿子一定会跑出来捍卫她;结果因为他经常保护妈妈,所以也经常一起被他爸爸打。还有另一个小朋友,他妈妈带他来寻求辅导的原因,是因为他不愿意去上学。经过不同专家和辅导员的诊断,说他有分离焦虑症。可是无论怎样做治疗和辅导,孩子就是不愿意离开父母。当妈妈带着孩子来找我辅导的时候,我除了知道他有分离焦虑症,知道他不愿意上学之外,我还问他在他的家里,他跟爸爸的关系怎么样,他跟妈妈的关系怎么样。当我再问他有什么东西让他觉得一定要跟妈妈在一起时,孩子说他很害怕妈妈会被打伤,他很害怕万一有一天他回家时再也看不到妈妈,因为爸爸很凶残,所以当他知道爸爸又开始找妈妈麻烦的时候,他就不愿意去上学,他宁愿跟妈妈在一起,因为他很害怕离开妈妈后,他再也看不到妈妈了。你知道这孩子来寻求辅导的时候多大吗?他才7岁,可是他却要成为妈妈的一个保护者。
还有另一种角色的置换,就是孩子会觉得“那我就成为一个问题者。”在孩子有限的认知里面,有时候他不太能理解为什么爸爸要打妈妈,是因为施暴者会跟他说,“因为你不听话。”有时就算施暴者不这么说,但孩子会对事情有一些自己的观察。他看到父母开始吵架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的问题,比如:孩子的成绩不太好、孩子在爸爸回来时太吵、孩子没有把东西收好…所以父母开始有争执。对孩子来说,他就会觉得是因为自己的问题,是因为自己不听话而导致爸爸去欺压妈妈。但是各位,我们讲到在滥权伤害的周期里面,很多时候是施暴者在压力积压期里要寻找机发动攻击。所以,可能恰巧是遇到孩子有问题的情况,让施暴者决定自己有理由要发动攻击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还不太能理解这样复杂的关系,他们会很快就觉得是自己的问题–或者,有一些孩子会主动让自己成为问题生。比如,他在学校里会表现出很多问题,不听老师的话、跟同学打架。当然,这很有可能是家里的环境让他在人际关系上有困难问题;但也有时候,是这些孩子希望可以得到父母的关注;因为他宁愿父亲来骂他、打他,就没有时间去找他妈妈的麻烦。
你可能会问,会不会有可能在一些看起来不很严重、很外显的滥权伤害关系里面,孩子不知道父母在这样不平等的关系当中?但研究其实告诉我们,滥权伤害的行为就算没有发生在孩子眼前,90%的孩子都知道,他们的家里有一个施暴者,家里有一个受害者。
孩子的价值观
除了角色的错换之外,滥权伤害还会给孩子带来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作为父母,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喜欢什么、我们不喜欢什么、我们看重什么、我们怎样去教导我们的孩子、我们跟其他人的关系等,其实都会影响我们的孩子怎样去看待这个世界,怎样与人互动。有一位在做滥权伤害研究的资深辅导员指出,孩子们在目睹滥权伤害后,会学会以下的一些态度。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
- 这些孩子在这样滥权伤害的家庭里会学会说谎,因为这让他觉得安全。难道不是吗?我们的受害者因为长期在压迫中,就学会了不再去表达自己的一些感受,不再去表达自己的一些真实想法;所以,孩子在观察这样的关系时,也会学到:当我可以说谎的时候,会让我感觉上是安全的。
- 他们还学会了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这不正是施暴者一直在用他的身体力行来告诉孩子的事情吗?只要我够凶,只要我够狠,我就可以用这些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关系中,施暴者也在用同様的方式教导孩子:暴露他人、使人羞愧,是一个很好用的、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 在这样的滥权伤害关系里,孩子学会了暴力和语言的伤害会是表达自己怒气的好方式。
- 他们也学会了操纵人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 孩子长期处在压迫的家庭关系里,会学到没有人是值得信任的。
- 孩子还学会了:在面对邪恶的时候,只要忍一忍咬咬牙,事情就会过去。在面对邪恶的时候,他变得麻木,变得不会反应,他觉得这都是一些正常的事情。
- 孩子还学会到性是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 他们学会逼迫他人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因为他们家里的施暴者就是用这种方式逼迫他们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他们还学会了犯错的时候不需要真诚地道歉,只需要找借口,这些事情就会过去。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许多孩子明明已经成年、离开了这样的家暴生活,他们知道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带大的所以很痛苦,但是他们却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配偶和孩子。
我并非在说他们因着这样的成长环境而成为施暴者。我只是在说,滥权伤害对孩子的成长经历有影响,而且这影响是很深远的。
孩子的身体/行为/情绪状况
在滥权伤害的家庭中,孩子不只是目击者,很多时候他也是受害者。这些伤害也会影响他们的身体、行为和情绪。
比如第二场讲座中提到孩子身体上会有消化不良的问题、会睡得不好,会有一些很真实的身体反应。
情绪方面,他们除了会有惧怕,可能还会有很多怒气,很多抑郁,很多羞耻。
在行为方面,他们可能在面对自己的小伙伴时,也是用这样的施暴方式去对待对方。
与受害者的关系
你可以想象,在他跟人的关系里很难去相信其他人。有时,孩子为了不想被伤害,会选择去听施暴者给他的命令。但我们也需要去看这些孩子跟受害者的关系。
昨天我讲到个案琦美,她的大女儿跟妈妈的关系并不太好。琦美有三个孩子,大女儿16岁,她知道妈妈经常被爸爸欺压,但她觉得那是因为妈妈太弱,妈妈不懂怎么反抗。所以,当妈妈决定离开爸爸的欺压时,她变得非常生气,她觉得“既然你16年都没有反抗爸爸,为什么现在你决定要离开这个家?”因为对于她来说,离开这个家代表她要搬离学校,代表着她没有办法像以前一样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以前家里是比较富裕的,可是妈妈离开爸爸之后,什么都不让她去做,因为妈妈没有那么多钱。不只如此,妈妈现在也要上班,她要照顾两个弟弟,她要做一些以前不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可能因为琦美的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所以虽然爸爸会对弟弟和妈妈恶意对待,可从来没打过女儿;而且爸爸每次讲妈妈的时候,都会在女儿面前开玩笑地说:“你看都是你妈妈的问题,你妈妈怎样不好。”所以在这样的关系里,女儿也就觉得离开施暴者是妈妈的问题。而且她已经长久在这样的关系里,觉得爸爸做的事没有问题;所以为什么弟弟会被打?为什么妈妈会被伤害?都是因为他们做得不好,是他们自己的错。
各位弟兄姐妹,你可以看到,孩子在这样长期施暴的生活里,对人、对事情的看法会有偏差。你更可以看到,女儿在琦美要离开先生的时候,用这样的怒气来对待她,她是多么伤心。可是如果你对琦美的女儿有更多了解,你会发现虽然她有很多对妈妈的怒气,其实她也很痛苦。
她也很想跟弟弟一样和妈妈有很好的关系,可是她不知道怎样去跟妈妈建立很好的关系。她也很想去关心妈妈,当她看到妈妈太累了,或有时因为一些事情在哭的时候,她不知怎样去关心妈妈。所以琦美的女儿也会觉得自己是被孤立起来的;因为在这个家里,弟弟是向着妈妈的,她觉得“只有爸爸才是对我好的。“所以当妈妈带着姐弟三个人离开爸爸,搬离原来比较富裕的家时,琦美的女儿非常痛苦;而且她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办法跟妈妈建立一个更加亲密的关系。
与神之间的关系
若要清楚孩子的信仰,我们可以想象,就好像这些受害者一样,孩子也会对信仰存有怀疑。很多时候他们会在想,“神为什么不来救我?”他觉得神并没有回应他,神没有理会他的痛苦。一个4岁的孩子曾经说过,当他跟神呼求,求神来帮助他,求神保护妈妈的时候,却没有看到有人介入。所以他长大之后,就决定不再相信这个神,因为他觉得这个神是一个邪恶的神,这个神是一个不近人情的神。
教会的介入
所以,当我们知道孩子有这么多滥权伤害所带来的问题时,作为教会,可以怎样去介入、帮助这些孩子呢?很多时候,当弟兄姊妹看到滥权伤害或家暴关系时,都会想赶快跳到里面去帮助和介入;却忘记除了受害者,还有我们的孩子也是弱小的,需要保护。作为教会,我们不是只能在得知家暴的情况之后才介入。为什么?因为很多时候,孩子是可以切入家庭秘密的一个管道。刚才讲到,孩子会出现惧怕的情绪,在身体上和行为上可能都会有一些因着滥权伤害而不一样的症状出现。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及早注意到这些家庭正在遭遇的压迫。
一般说来,当家中有滥权伤害行为的时候,学前的孩子(就是6岁前的孩子)比较多会出现的是心因性的驱体症状。比如:焦虑、惧怕导致的身体不适。刚才讲到的小男孩就有分离焦虑症,他不愿意离开妈妈,他有肚子疼、头疼的情形。
学龄的孩子(就是大概6到12岁的孩子)会比较多有行为问题出现。比如:在学校里打其他孩子、对老师不尊敬、在学校里睡觉等。青少年时起,他们会有一些更严重的行为,比如:手机成瘾、离家出走、吸毒、乱搞性关系等。
当然,这里的意思不是说孩子有这些问题就是父母造成的。我也不是说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就代表家里一定有家暴的情况出现。我只是说,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孩子有问题,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跳进去解决孩子的问题。可是我在这里想要帮助弟兄姐妹看到的是,当孩子有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需要去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孩子会有这些情况出现,很可能是因为他的家庭里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教会不需要等到我们确实知道有家庭暴力时才开始着手介入孩子的情况;而是当我们看到孩子有一些不太好的行为时,就需要去了解他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处境里孩子们处了需要行为方面的指引与教导,还需要教会对他们的家庭处境有敏锐的心。
举个例子,如果你看到小华在课室里打人,在主日学里不听老师的话,我们通常的第一个做法是什么?可能你第一个反应就会跳出来说:“小华你这样打人不对,你这样不听老师,不尊重老师真的是不可以。”但圣经其实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的怒气不是只在于行为表现。怒气都是由心里面发出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有负面行为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首先说“你不应该打人”;而应该先去了解他为什么要打人?他为什么那么生气?为什么生气要打人?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他的家庭情况。我们怎样去了解他的家庭情况?比如,你可以问小华:“你在家里的时候,爸爸妈妈的相处是怎样的?你见过父母吵架吗?当爸爸妈妈生气的时候,他们通常怎样表达他们的怒气?在家里你有没有看到有一些事情会让你很害怕或很生气的?当爸爸还在生气的时候,妈妈的回应是什么?当爸爸妈妈在吵架的时候,你在做什么?当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你会不会很担心?为什么你会很担心?”…这些问题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孩子家里的背景,更多了解他们家里的人互动的情况。
你要知道,很多时候孩子不会直接说“我们家很需要帮助”;他不会很直接地跟你说,“你赶快来帮助我,因为我爸爸犯罪了,我妈妈很需要帮助。”很少有孩子会这样直接去寻求帮助。可是,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去寻求帮助,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表现、他们在外面的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其实都是一些求助的讯号。
弟兄姐妹们,他们不会直接寻求帮助,可这不代表他们是隐形的、是我们可以忽视的。他们也是人,是需要被照顾、被保护的有位格的人。
教会的介入,需要我们保护及照顾他们。我们要提供保护和照顾,让他们不被加害者所伤害。滥权伤害会有周期,而且会越来越严重。很多时候,当母亲决定离开施暴者时,通常都是因为孩子受到了伤害。琦美就是这样。她每次被打的时候,儿子都要来保护她;所以,有一次不只是她被打断手,他的儿子也被爸爸打伤了肋骨。就是在那个时候,琦美才意识到她先生永不会改变,他不只是欺压她,也在欺压她的孩子。她本来以为先生只会对她不好;现在才发现,这种强暴的行为是他要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方式;她这才意识到需要离开她的施暴者,不然她的孩子将会一直受到伤害。同样的,作为教会,我们需要去保护弱小,阻止制止施暴者对受害者、对孩子所带来的伤害。
除此之外,教会不单要保护他们,还应该照顾他们的需要。
正如我们反复说到的,受害者因为长期在这种被欺压和受伤害的状态里,自己也会变得非常麻木,无法有更多力量去保护和照顾自己的孩子。或许受害妈妈会满足孩子一些基本的需要,可很多时候受害者并没有多余的能力去照顾孩子的情绪,给予他们适当的陪伴。所以,教会的介入不单是要保护这些孩子不被加害者所伤害,我们的保护也应该包括让受害者不再忽视孩子的需求。
当教会介入时,要按照孩子的需求情况给予帮助。如果你看到这幅图画的时候,你想到什么?
这不单是受害者的写照,这也是孩子的写照。很多时候,因为羞愧或其他原因,孩子可能戴着一个面具在面对人,当他真的有勇气拿下面具的时候,他是遍体鳞伤的。所以当我们去帮助这些孩子的时候,需要按照他们的需求来给予帮助。我们需要温柔,我们需要耐心,我们需要慢慢地去帮助他们。
当他还不愿意跟你讲他的担忧,还没有敞开他自己的时候,请各位弟兄姐妹在陪伴他的过程里,要慢下来;不要那么快地就说:“好,我来给你帮助。”因为有时候,他可能还没准备好面对这个事实,面对他的爸爸,面对施暴者是他最亲的人,可是却不爱他。他可能还没准备好去面对他的妈妈,虽然这位受害者会说很爱他,可是她也没有多余的力气去照顾他。
当教会介入时,要不断让孩子知道:他家里发生的事不是他的错。就像前面说过的,孩子经常会认为家里之所以有这些事情发生,都是因为他的错,都是因为他不好。再加上施暴者长期扭曲的信息,会让孩子觉得都是自己的问题。所以,我们作为教会去帮助他们的时候,要不断地让他知道这不是他的错。
同时,当我们去帮助受害父母的时候,也要让受害者知道,如果她继续留在婚姻中,并不一定对孩子是好的。一些统计显示,因为其他性质的吵架而离婚的父母,通常他们的孩子需要两年才会适应。可是很多研究都告诉我们,在滥权伤害的关系中,当受害者真的离开施暴者时,孩子们反而会更快地适应。也就是说,当父母说“我们现在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家”时,孩子一般会需要两年的适应期;可是在施暴的家庭里,当孩子可以和受害者一起离开的时候,他们反而会适应得非常快。可以想象,这是因为他们不需要再生活在邪恶里;他们可以放松,可以喘一口气,可以休息一会儿。当孩子不需要整天都在紧绷的压迫关系里时,反而会比受害父母继续留在婚姻里对孩子更有帮助。
因此,一方面,教会的介入不单是要不断让孩子知道不是他的错;另一方面也需要让受害配偶知道,当她决定离开施暴者而得到安全生活的时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当教会介入时,需要让这些孩子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去处理他的情绪。我们不只是在身体上提供一个安全的地方;当家庭混乱的时候,教会也要让孩子有一个地方,他可以很安全地在那里诉说自己的一些感受。就像琦美的女儿,她需要有一个地方,可以处理自己在面对父母施暴关系的分离时会有的一些情绪。当琦美看到女儿对她有很多怒气时,非常受伤,觉得女儿背叛了她。所以女儿不敢在妈妈面前表达对妈妈的怒气;她经常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里不愿意出来,不愿意跟家人有交流。
可是她也很需要有一个地方,可以很安全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说出那些她不敢跟妈妈说的话:她其实很想爸爸;她觉得爸爸也有一些好的地方。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这的确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对大人来说,也会很难,是吗?就算在施暴的生活里,有一些东西还是孩子会很喜欢的。比如,一个5岁的小男孩,他很害怕爸爸会对妈妈施暴;可是当他离开爸爸的时候,他很想念爸爸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爸爸愿意带他去主题公园玩,他很享受跟爸爸这样的关系。所以,孩子除了有妈妈之外,需要有一个比较客观且安全的地方,让他可以很安全地去倾诉心里各种复杂的情绪。
除了这些之外,当教会介入时,还可以为孩子做一些事情,比如,跟他一起建立一个安全计划。当教会介入时,不是所有的受害父母就会决定要离开施暴者。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可能决定继续留在这样的关系里。所以,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很有可能也需要帮助他建立一个安全计划,让他知道什么样的事情会让暴力增加,什么样的事情可能需要他做一些怎样的及时回应。如果遇到妈妈被打,他可以怎样让自己安全,同时也让妈妈安全;这些都是教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计划的事情,让他在面对邪恶的施暴时,能有一些方法来应对,特别是小孩子。很多时候,人在目睹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会被吓到。这些孩子需要事前就被告知、练习,在碰到这些情况时他可以怎样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可以怎样去寻求帮助。
因为教会是神的家,我们可以一起来养育这个孩子。虽然这孩子是爸爸妈妈的,可是在教会里,他们也是在神的家里。我们可以一起来养育,一起来做这孩子的叔叔阿姨,一起来做这孩子的带领者、教导者,不断去爱他。这是教会的肢体们可以一起去做的事情。特别是受害父母长期在被欺压的关系里,已经没有能力、没有力气去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照顾的时候,教会弟兄姐妹的介入是对这孩子很大的祝福。
当教会介入诗,需要让孩子看到他不是一个附属品,也需要帮助他看到他有选择的权利。在被欺压的关系里,很多时候施暴者一直会告诉受害者,这个孩子只是附属品。孩子需要看到他不是附属的;他可以学习怎样去做决定,怎样去选择他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东西。很多时候,因为施暴者长期的欺压,受害者会变成一个没有情趣的人,没有任何喜好,没有任何想法。孩子也会觉得自己对生活的感知与回应方式也应该是这样的。而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更加认识和体会到他是神所创造的人的其中一个方式,就是把这种平面化的、对人的理解与感知变得立体化,让他知道他是可以有选择的,他是可以有感触的,让他知道他的感受是什么,他可以怎样去面对他的感受。当教会在做所有这些事情时,其实都是在帮助孩子看到神就在他的生活当中;神是主动的,在陪伴他,在帮助他面对他所经历的这些苦难。
家庭成员
现在,我们来讲教会怎么去介入其他家庭成员。我们先来定义到底谁是家庭成员。,有可能是有血亲的叔叔、阿姨、舅舅、舅妈、姑姑、姑妈、姑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可不单只是这样。当圣经告诉我们教会是一个家庭的时候,教会里的弟兄姐妹也就是他们的家庭成员之一。因此,滥权伤害的关系不只是直接影响到对方,也会影响到教会的一些弟兄姐妹,或者家族的一些其他成员。
第二场讲座中,我们讲到滥权伤害的影响。我提到有些家人会给受害者带来更多的伤害;我也用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观察到教会可以怎样成为受害者的祝福;家人的帮助对受害者来说是多么重要。
同样的,今天我也想在这里花一点时间来讲,作为教会,如果我们知道有一个家庭有滥权伤害的关系,我们该怎样去帮助?其他家庭要怎样去关怀需要被关注的家庭?可是在讲怎样去关注之前,我要先讨论谁是家庭成员。家庭成员可以是有血亲的人,或是在教会的弟兄姐妹。
首先,这些家庭成员对滥权伤害的细节,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在整个教会里面,在整个家族里面,不是所有人对施暴者跟受害者的关系都有完全同样程度的了解。有一些人知道得比较多,有一些人知道得比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教会来介入去帮助的时候,我们怎样去帮助他们?首先,我们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对事情有完全的了解,不是每个人都要对滥权伤害的细节有同样程度的了解。
有些人很想知道细节,所以会很八卦地打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当然有一些人是因为很想要帮助,所以想要知道更多的细节。但也有一些人是因为从来没有想过那么爱神的弟兄或教会的领袖会是一个残暴者,真的很颠覆他的三观,所以他很想要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可是,弟兄姐妹,如果你知道了这事,其中一个你可以介入的方式,就是不要主动去挖细节。无论处于什么原因你想要知道这些细节,其中一个帮助受害者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就不要去寻找更多细节;不要好像一个八卦者想要知道更多细节。如果受害者愿意分享,我们就聆听。可是如果她不愿意分享,我们就尊重她。记得我们在前面讲到这些受害者时,因为她会有羞耻,很不愿意让人在她还没准备好时就把保护的面具拆下来,让你看到她真实的伤口到底在哪里。所以我们作为教会,作为在外围的家庭成员,请你尊重这个受害者,不要去挖细节。
因此,作为教会的同工、领袖,当你想去关心受害者的时候,其中一点你需要做的是,不要觉得你需要把受害者的所有信息跟其他人分享。好像刚才讲的,人们并不是需要知道细节才能够关心他人。我们不需要让不太了解细节的人有更多的细节,好叫他们去做帮助者。就算大家了解的程度不一样,我们还是可以去透过聆听她的故事来关心她。
在聆听她的故事时,我们就可以更加了解受害者的一些想法。她所面对、所经历的事情,会不断需要我们去聆听。对于牧者同工,当有会友跟你说某某人的行为很颠覆他的三观的时候,作为牧者同工,你可以做的,还是去聆听这些神家里的家庭成员面对这事时的困惑。的确,这些欺压和苦难,会让我们很困惑,因为这就是施暴者在用的一个技巧,让人困惑。他就是想要用不同方式遮盖自己的恶行,让人只能看到表面的一些假象。所以,可能神家里的、弟兄姐妹,在面对这事情的时候也很困惑。而作为教会的同工和带领者,我们不单只是去聆听受害者,也可以去聆听属灵的家庭成员怎样因为这事情而被影响。
第二,在家庭成员里面,对滥权伤害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就像大家在听这个讲座的时候,对滥权伤害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作为教会,我们要怎样去介入帮助这些家庭成员呢?还有一件事是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教导。从圣经的角度教导他们看滥权伤害是怎样的“危害”;从圣经的角度,教导大家怎样去制止这些滥权伤害的行为;从圣经的角度,教导怎样去看待施暴者跟受害者等。这透过教导的方式,我们可以帮助我们的家庭成员开始对这个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家庭成员可能对施暴者跟受害者会有看法不一致的地方。比如,我可能看施暴者用这个角度看的时候,觉得他很邪恶;可是另外一个会友,他跟施暴者可能有比较好的关系,他看施暴者的时候会有另外一种看法。
在这个讲座中我们反复说到,受害者一方面会被施暴者不断抹黑,让人觉得是受害者很不好。另一方面,因为他们长期处在困苦的深渊里,所以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可能会有很极端、很激烈的反应;这些反应会让弟兄姐妹有不舒服的感受,导致不同的人对受害者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教会可以怎样去帮助这些家庭成员呢?我们可以透过聆听继续帮助他们,接纳他们在处理这些感受时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和不同类别的情绪出现。我们可以接纳每一个人,接纳当他们跟施暴者和受害者关系不一样的时候,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可是,这些不一样不能抹杀施暴者对受害者所加诸的伤害。
我们讲过施暴者会用不同的方式孤立受害者。这会造成的其中一个影响就是,受害者其实很可能跟其他家庭成员–无论是血缘的或属灵的家庭成员–之间没有太多联系,因为被施暴者用各种方式疏离了。研究告诉我们,当受害者跟其他人没有很多亲密关系时,她得到的支持和帮助就会更少。如果她有一些比较亲密的关系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当我们去帮助施暴者和受害者的时候,除了去接纳家庭成员的不一样之外,还可以去挑战他们,要去跟受害者建立一些新的关系。因为我们的受害者和施暴者都需要与人有连结、关系,都需要有神所赐的群体来帮助他们面对自己跟人、跟神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四,家人的怒气和内疚感。可能当这些家庭成员意识到受害者受了很多苦难时,会对施暴者和施暴行为充满愤怒,同时他们也会有一些很内疚的情绪。他们会觉得“为什么我不知道这些事情?为什么我会被他蒙骗?为什么我那么笨,没有看到他是这样一个邪恶的人?”所以,当我们去帮助这些家庭成员的时候,其中一点我们可以给予的还是聆听。我们可以跟他们共情。但当这些家庭成员看到所爱的人被欺负而充满怒气时,我们要帮助他们不会在怒气中做出一些不合神心意的事情。我们可以在共情中,帮助他们去面对自己的复杂情绪。当他们可以把这些复杂情绪带到神面前的时候,他也会比较知道怎样去帮助受害者,把受害者的一些情绪比如内疚、愤怒、忧伤也带到神的面前,去寻求神的帮助。
最后,我想用昨天我朋友的例子来跟大家分享。这位朋友在十多年的婚姻里都是处在痛苦的深渊中,感恩的是,当她寻求帮助的时候,教会的弟兄姐妹很愿意帮助她。她告诉了我教会对她有直接帮助的一些方式。教会为她找到一个新的住所;为她寻找辅导;帮她付辅导的费用。教会还成立了一个小组,继续不断第陪伴、安慰她。当她害怕施暴者又来侵犯的时候,教会小组的成员会直接去帮助她、保护她、陪伴她。她刚开始离开施暴者的时候,施暴者还在用不同的方式想要掌控她,比如:跟踪、想知道她发生什么事、爬窗户进到她的住所里……这时教会会有一群弟兄姐妹出来保护她,捍卫她:帮助她装摄像头;陪伴她;让她不会一个人单独面对施暴者。教会也因为这样的情况,开始了一个主日学课程,让大家一起学习什么是滥权伤害。所以,当施暴者又想用他的魅力去诱惑、去困惑弟兄姐妹的时候,他做不到,他没有办法操纵;因为教会的家庭成员已经看穿了他的伎俩。此外,教会的弟兄姐妹还作为孩子的叔叔阿姨,进入到孩子的生活当中。因为他们看见,虽然我的朋友已经离婚5年,可是孩子还是继续被父母之前这样的滥权伤害关系所影响。
她讲到大儿子,从她的生活开始回归正轨之后,她的大儿子反而变得非常抑郁,没法做很多的事情。虽然是这样,教会继续给予她的孩子辅导;同时有些弟兄会变成好像父亲的角色,进入到孩子的生活里面,带孩子去打球,带孩子去爬山,做一些爸爸会愿意跟儿子做的一些事情。这就是在教会很美的一件事情,整个教会介入来帮助受害者的家庭。
最后我想要用《路加福音》10章30-37节来做一个结束。
“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我们看到这个撒玛利亚人愿意去帮助受伤的人,没有因为这个人受到伤害的犹太人,就藐视他;反而动了慈心去帮助他。他马上给予一些帮助,处理他的伤口,给他食物,给他住宿的地方,他还愿意长远地继续帮助他。所以,弟兄姐妹们,当我们去关心无论是受害者、施暴者、孩子们或家庭成员的时候,我们怎样可以在我们的关怀和介入里面看到神自己的公义和慈爱怜悯?对于这些受害者,对于这些孩子,我们怎样去帮助?
当受害父母跟我们分享他们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相信他们;不只是相信,我们愿意站在他们的身边陪伴他们、了解他们。不单如此,我们可以给予实际的帮助。怎样帮助孩子呢?除了陪伴之外,我们怎样给予一些他需要的东西?就好像我朋友的孩子,他需要一个父亲的角色,他需要陪伴。当孩子在抑郁状态里时,需要除了妈妈之外,有其他人走入他的生活,把他拉出来。在我们的陪伴受害家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帮助他们看到神的公义,需要帮助他们看到所经历的就是一件邪恶的事情,是一个苦难;然后我们也需要给予他们不同的资源。
我们作为教会里的家庭成员,作为真正的家庭成员,我们可以成为她的支持。当她有更多支持的时候,虽然是在面对很长远、很痛苦的事情,可是当她看到她不是孤单一人去面对,她有神,她有教会弟兄姐妹的时候,就会好像我朋友所分享的,这些并不会让相关的烦恼不见了,可是却会让这事情变得更加容易,因为她明确感觉得到她不需要一个人扛着所有的事情。
所以弟兄姐妹,当我们去关怀这些受害者和孩子的时候,你准备好了吗?你准备好长远地去帮助她们吗?我在说长远地帮助她们的时候,希望大家知道,我们不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神把我们放在一个群体里面,所以,我们是以一个群体的方式,以一个教会的方式,去介入到这些有需要的家庭当中,去帮助她们。
我们也需要知道,在这关系里面,我们拥有的不是只是这个群体、有教会弟兄姐妹去关心一个家庭;我们还有神自己,是祂帮助我们从祂那里支取爱,继续地去爱我们的弟兄姐妹。希望我们今天在听讲座的每个弟兄姐妹,都可以亲身去经历到神自己的公义,神自己的怜悯,神自己的恩典,让我们在的生活里可以不断地活出神自己的荣耀。
谢谢各位。我们来做一个很简单的结束祷告:
慈爱的天父,神啊!当我们看到世界里的邪恶的时候,我们真的是很痛心;我们真的不知道可以怎样去脱离世界上的这些邪恶。可是神啊!我们知道祢已经战胜了世界。我们也知道祢是那位公义的主。神啊!我们也知道祢是那位怜悯的神。就求祢亲自来介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面。在我们面对这些苦难的时候,神啊!祢帮助我们看到我们不是孤单一人去面对这些事情。神啊!求祢继续来带领我们;求祢继续让我们在任何苦难挣扎当中的时候,可以定睛在祢身上;让我们可以在我们的生活里面继续活出从祢而来的盼望。神啊!求祢继续与我们同在,赐给我们智慧,知道怎样去关心、去爱护、去帮助我们身边的一些弟兄姐妹。实在感谢祢让我们活在这样的一个群体当中;感谢祢在这个群体当中给我们有彼此的支持;也感谢神,祢自己就是那一位带领我们进入光明出黑暗的那一位神。谢谢祢听孩子的祷告,奉我主耶稣的圣名求,阿们。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