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快來

作者 | 雅各

前不久剛剛參加了SMS的畢業典禮,還沒怎麼有放假的感覺,又開學了。日子如同《啟示錄》里的幾個循環那樣,一輪又一輪,一門課後還有一門課,一個受輔者送走了又來一個,教會面臨的逼-迫更是沒完沒了,什麼時候才能到底呢?翻來覆去難道是一個常態嗎?

      我們卻總抱着某種期待:這門課上完就好了,這個case結了就好了,這輪逼-迫過去就好了,這個學位讀完就好了……最後你會發現,每個小目標達成之後,又是新一輪的等待。今天這段《啟示錄》末了的經文,約翰要告訴我們故事的結局,同時也要改變我們等待的方式。

  • 6天使又對我說:“這些話是真實可信的。主就是眾先知被感之靈的 神,差遣他的使者,將那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僕人。” 7“看哪,我必快來!凡遵守這書上預言的有福了!”8這些事是我約翰所聽見、所看見的;我既聽見、看見了,就在指示我的天使腳前俯伏要拜他。 9他對我說:“千萬不可!我與你和你的弟兄眾先知,並那些守這書上言語的人,同是作僕人的。你要敬拜 神。” 10他又對我說:“不可封了這書上的預言,因為日期近了。 11不義的,叫他仍舊不義;污穢的,叫他仍舊污穢;為義的,叫他仍舊為義;聖潔的,叫他仍舊聖潔。”12“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 13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14那些洗凈自己衣服的有福了!可得權柄能到生命樹那裡,也能從門進城。 15城外有那些犬類、行邪術的、淫亂的、殺人的、拜偶像的,並一切喜好說謊言、編造虛謊的。16“我耶穌差遣我的使者為眾教會將這些事向你們證明。我是大衛的根,又是他的後裔。我是明亮的晨星。” 17聖靈和新婦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18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預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預言上加添什麼, 神必將寫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 19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什麼, 神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份。20證明這事的說:“是了,我必快來!”阿們!主耶穌啊,我願你來!21願主耶穌的恩惠常與眾聖徒同在。阿們!(啟22:6-21)

      新冠結束後,這個世界的問題似乎更加沒完沒了——甲流、乙流、支原體——被罪玷污的世界,問題就是沒完沒了。一度在慣性影響下,我女兒因為班上同學感染了甲流,被剝奪了坐校車的權利。我不理解原因是什麼,但是我不得不連續一周,每天在上班早高峰糟糕的路況中,驅車近1個小時送女兒去學校。這是一個很煎熬的過程,對我女兒來說尤其如此。

      她會在後排探出頭來不斷地問:“爸爸,旁邊那條車道好像比我們快哎!”

      “好的,我知道了!”

      “爸爸,你是不是應該在剛才那個路口變道?”

      “已經晚了。”

      “爸爸,你是不是開錯了?”

      “沒有,我按照導航開的,可能和你平時的路不一樣。”
      “爸爸,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到啊?”

      “高德地圖說,還有15分鐘。”

      “但是剛才前面那段路是黃色的,現在是紅色了,5分鐘前,它說還有10分鐘的……爸爸,我今天是不是要遲到了?”

      “我不知道!”

      “爸爸,要是遲到我就慘了!”

      “憂慮不會讓你提前到校的。”

       “對,我知道!但我還是很煎熬啊!”

      這一路,就好像歷世歷代的教會,也像今天的你我:在艱難的時候,我們懷疑自己在關鍵時刻做錯了決定;趕作業時,我們後悔開始這段學業;改了論文的方向,就好像變錯道一樣,後悔,但也無濟於事了;輔導中坐在對面的人成了我們的偶像,令我懷疑人生;許多的嘈雜讓學業進度一再延期……

      我們因為環境的變化產生各種不確定,即便心裡明白最後的結局是基督要再來,但在等待的過程中,無比煎熬。結果就是,在見主面之前的日子裡,我們過得艱難、懷疑、痛苦、坐立不安,毫無喜樂——甚至禱告都帶着各種不確定,因為神好像總是不直接回答。

      《啟示錄》的最後一章,也是整本聖經的最後一章,就是要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明白在基督再來之前,當如何抓緊神的話,持守使命,在確定性中禱告。天使最後對使徒約翰說的這段話中,出現了三次“我必快來”——第一次我必快來讓我們專註在神的話上,進而敬拜真神;第二次我必快來讓我們明白有屬神的人,進而堅守使命;第三次我必快來讓我們知道神的計劃,進而知道如何禱告——這也是我今天要分享的三個方面:專註神的話,敬拜祂;明白有屬神的人,傳揚祂;知曉神的計劃,按照這個確定性來禱告。

專註神的話,敬拜

      22章6節,約翰記錄天使的這句話,呼應了《啟示錄》的開篇,提到了“必要快成”的事。他甚至用開篇同樣的方式,陳述了這個信息層層傳遞的流程:神、先知、使者(天使)、僕人,以及遵守這書上預言的,是有福的。

      當我們在整卷書中看到各種異像,聽到不同的災難,甚至感同身受地經歷不同形式的逼-迫時,我們很容易被那些異像的複雜程度吸引,很容易把災難當做奇觀研究,我們還會在經歷逼迫時感嘆:是啊,初代教會的苦,我們今天體會到了。教會外沒完沒了的逼-迫,教會內層出不窮的問題,我們自己也動不動就軟弱,就逃避,要麼不看左右埋頭干,要麼閉起眼睛躺下爛……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但我們忘記了一件事:這一切都是神真實可信的話。

      一個醫生通過介紹了其他的患者,完全預測了你所有的癥狀,你不應該為自己有病友而慶賀,應該知道自己面對了一個神醫!

      我們會把神的話當作工具,使我們自己的話顯得真實可信——這時,我們信的是自己的話;我們會通過環境和個人經歷去驗證神的話,從而確認神的話是真實可信的——這時,我們的環境和經歷比神的話更真實。

      讀《啟示錄》的時候,我們更關心那些預言對我們的影響,而不是預言本身對我們的指示。我們想知道,這些預言如何幫我搞定眼前的作業和case,因為我們更相信神話語的結果或呈現,而不是話語本身。

      天使對約翰說“這些話是真實可信的”——這是一切的基礎,而不是一個結論。本質上,這是在回答伊甸園中的蛇,它曾對夏娃說:“神豈是真說?”——是的,神說了,祂的話是真實可信的!

      《啟示錄》暗示了一個事實:歷代的教會,當今的基督徒,都太容易聽環境的、聽隔壁教會的、聽小紅書的、聽ChatGPT的,還有聽自己的心聲,“我覺得”——我們以為這是自己的選擇,其實我們是在聽魔鬼的。因為在伊甸園中,神說聽我的,魔鬼說聽自己的,結果人選擇了聽自己的——其實是聽了誰的?

      而《啟示錄》有時候給人的閱讀感受是沒完沒了,七個印之後是七個號,七個號中間有七個雷,然後是七個碗降了七災……審判,逼迫,救贖,等待……好像沒完沒了!我相信大家深有同感:剛剛在最後期限交上了作業,不一會兒又開學了;剛剛和一個受輔者確定輔導關係,他又又又爽約了;剛剛幫助一對夫妻和好,又有人發來消息說“我不想活了”;教會好不容易穩定了兩周,同工又被推進了ICU……    

      作為聖經的最終章,在《啟示錄》的最後,天使末了最重要的話,就是要把教會的目光牢牢抓住,定睛在神的話語上,因為這是不變的!車外的風景會變,路況的擁堵情況會變,導航預計的時間會變,這一切的變化讓我女兒不知所措,她需要的是各種變量中的一個錨點,無數不確定中的一個確定——一個就夠了。是什麼?神的話!

      神說:“我必快來!”戀愛和等待不是常態,教會的新郎必騎白馬快來。

      如果你去進一步查驗會發現,這裡說的“我必快來”不是將來時,而是一個現在時!主不是將會來,而是已經出發了。就如聚會前你問一個弟兄:“今天會見到你嗎?”他回答:“我會來的。”或者“我已經出門了!我在樓下電梯了!”細細體會兩者區別,後者是更加確定,更加緊迫,就在眼前了!我們的反應也一定會不一樣,如何更積極地做好準備?凡遵守這書上預言的有福了。

      這書上的預言是什麼?什麼叫遵守?整本《啟示錄》都在告訴我們一件事:耶穌基督贏了,撒旦輸了,站耶穌、拜基督的,受逼迫,但要得勝;站撒旦的、拜受造物的,必將失敗——全劇劇透,就看你自己怎麼選角了!

      很可惜,約翰還是選錯了,這是他第二次選錯!他聽見了,他看見了,他選錯了!他在天使前俯伏要拜他。因為天使說得太好了,太真實了,太可信了。約翰實在忍不住,在19章被天使拒絕一次後,他又一次俯伏在天使的面前。

      不要嘲笑約翰,約翰把自己這些醜事記載下來,不是讓我們嘲笑他,而是為了警戒我們。天使是什麼?服役的靈,被差遣的使者,幫助人聽到神話語的媒介。天使是用來幫助人認識敬拜對象的,絕不是敬拜的對象。

      在該撒利亞,哥尼流拜過彼得,彼得說“我也是人”;

      在路司得,眾人拜過保羅巴拿巴,他們說“我們也是人”;

      在約翰的異像中,他跪拜天使,天使說“我和你同作僕人”。

      我們喜歡看近處可變的環境,拒絕古舊不變的聖經;我們敬拜可見的媒介,卻不關心媒介所指向的那不可見的神。這就好像抱着路牌卻以為到了目的地;捏着遠方愛人的來信卻愛上了郵差。聽上去如此荒謬,但這卻是基督徒、使徒們難以抗拒的試探。

      主日台下的弟兄姐妹,有時候會看重傳道人,勝過他所傳講的基督;台上的傳道人,希望弟兄姐妹遇見耶穌,但最好只通過本人遇見,或只在這間教會遇見。如果這兩種人剛好在同一個教會裡,基督在這裡就變得可有可無了。

      輔導也是如此,一旦輔導者認定“只有我能解決你的問題”,受輔者一定要掛你的“專家門診”,那麼在這段輔導關係中,基督就變得可有可無了。

      怎麼辦?約翰分享了他脫離“以天使為中心敬拜”的過程——不是自己“意識到”,而是被天使告知:你要敬拜神!

      事實上,這就是整卷《啟示錄》要求教會遵守的:不要敬拜你們的傳統,即便是好的;不要敬拜你們的恩賜,即便是來自神的;不要敬拜你們的神學,即便是正確的;不要敬拜你們的好行為,即便是與人有益的;不要敬拜你們所處的世界,即便人人都是這樣的……

      敬拜對像未必是我們喜歡的,但一定是我們朝思暮想的那一位——若不是神,我們就進入了這卷書所記故事的反派陣營。

      被《啟示錄》多次引用的《但以理書》中,有這樣的文字:“你要把這異象封住,因為關乎後來的日子。”(但8:26) “但以理啊,你要封閉這書,直到末時。”(但12:4)到了《啟示錄》這裡,這句話變成了:“不可封了這書上的預言,因為日子近了。”這是天使的宣告,也是對上述問題最後的警告。

      我們不知道“我必快來”有多快,不知道“日期近了”有多近,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文字,無論是怎樣改變,還是我必快來的現在時態,清楚地感受到:越來越近了!每過一個晚上早晨,就距離那個日子近一點點。

      我會參加一些越野跑步比賽,越野賽有一個特點,它不像馬拉松那樣有清楚的里程碑,甚至連總距離都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去年年底的一個比賽中,明明我參加的組別是30公里組,其實跑了35公里!如果你期待一個清楚準確的里程數,當你跑到29公里處,卻看不到終點線時,就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山裡迷路了,之後你的每一步都會在焦慮和絕望中;但如果你明白里程數就是不清楚的,而終點就在那裡,那麼,你跑的每一步都會帶來距離終點更近一步的喜樂和盼望。

      相信我,當我們在苦難和逼-迫中繼續敬拜神,並向祂禱告“還有多久”時,神借這樣的經文提醒我們:不是“又熬過了一天”,而是“離見主面又近了一日”!不是又一天的不確定,而是確定地離主更近。希望這能成為我們的安慰。

明白有屬神的人,傳揚

      校準敬拜對象後,天使描述了兩種人:一類是不義的,污穢的,城外和犬類一起走向滅亡的;另一類是義的,聖潔的,城內可以來到生命樹下的。

      《啟示錄》一以貫之兩類人的區分:神恨惡的,神喜悅的;撒旦一會的,得生命冠冕的;白石上沒名字的,有名字的;如同瓦器被打碎的,被賜予晨星的;穿污穢衣服的,穿潔白衣服的(這個描述在給撒狄教會的信中就已經出現過了);能夠進新耶路撒冷城的,被拒之門外的(這是給非拉鐵非教會信中的內容);瞎眼、貧窮、赤身露體的,有白衣穿上、與主同坐席的;在至聖所中的,在外院不被度量的;羔羊的宴席,飛鳥的宴席。在尾聲中,這樣的區分繼續出現:城內的,城外的……

      讀者一定會問:我要做什麼,才能成為穿白衣、在主城中、喝生命水、吃生命樹葉子的人?敬虔的行為、恆切的禱告、卓有成效的事工,能像用全A的畢業成績單換來畢業袍那樣,換來一件白衣嗎?或者讀一個學位?答案是:不能,我們做不到!洗衣攻略全無效用。

      《啟示錄》7章14節,在各國各族各民各方的敬拜中,提到了洗衣服的事兒:“這些人從大患難中出來的,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凈了。”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我們如何洗,而是我們用什麼洗——羔羊的血。

      因為羔羊的血,我們進入了一個聖城,一個長寬高一樣的耶路撒冷。為什麼是長寬高一樣?這是要讓人想到那個四四方方的至聖所,想到創世之初神分開上下左右的水而形成的空間。在至聖所中,有神的同在,充滿了神的榮耀;在創世之初那個空間里,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與他們同在,讓神的形象遍滿全地。進入新耶路撒冷,我們不是進入一個陌生的城市,而是回到那個因犯罪而無法回去的伊甸。

      所以我們進去了!不是翻牆進去的,是從門口進去的,就是那個由基路伯手持火劍的大門。這不是因為我們武力值爆棚,而是因為神的羔羊替我們扛住了審判——受難日當日,綉有基路伯的幔子自上而下裂開;《啟示錄》11章,天上的殿開了,人們居然直視約櫃。

      舊約中,在什麼情況下,約櫃會來到至聖所外?發生聖戰的時候!幔子裂開,聖城開門,全地都成為了至聖所;誰能活下來?被羔羊之血遮蓋罪的大祭司!其他人呢?按照他們的罪被審判!沒有第三種選擇了!有人還會問:我等等再信可以嗎?不可以!等等再信,就是不信!我可以先試試自己的方式,然後再依靠神嗎?不可以!先試試,就是不依靠神。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裡不再有我們熟悉的敦促:不義的趕緊認罪,污穢的即刻悔改。沒有了,之後也沒有說:我必快來,施行拯救——而是我必快來,賞罰在我,我必報應。

      一次次部分性的災難,手下留情的審判,四分之一,三分之一,都在等待不義之人的認罪,污穢之人的悔改,神拯救恩門還未關閉,但是當天使第二次提到“我必快來”時,他宣告:這一次,沒有機會了!

      而這個審判者,是阿拉法,俄梅戛,是首先的,是末後的,是初,是終。神在宣告自己是一切的主,沒有一樣不在他的權柄之下,沒有一刻是他缺位的時間。這位神要來了,祂的來臨,不是從缺席到出現的來臨,而是按照自己預定的計劃:祂早就知道我們的不義,清楚我們的污穢,祂卑微地降臨,愛我們,替我們死,把不義的我們變為義,復活後與我們聯合,讓污穢的我們成為聖潔,還要再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這期間,包括此時此刻的艱難中,神從未缺席!如果我們相信祂的第一次來臨,就必定相信祂的再來,同時,明白在這兩件事之間,我們是可以因宣讀、聽見、遵行這啟示而得福的。得福的我們同時也被賦予了一個使命。

      不是穿着洗凈的衣服,在城裡獨享生命樹,站在城牆上看着城外的犬類、行邪術的、淫亂的、殺人的、拜偶像的、說謊的,覺得自己好棒,心裡對城外的人說:活該!死去!我們既然信羔羊的血洗凈了我們的衣服,也當信這書上說的:第16節告訴我們,因為耶穌差遣使者、通過聖經、向眾教會證明,我們才能認識耶穌就是亞伯拉罕所仰望的,早於大衛,出於大衛,是大衛之約中的那個永遠做王的子孫,是先知用晨星來形容的那位將來的彌賽亞——我們不是自己認出的,我們是被告知的!羔羊的血洗凈我們,認識羔羊這件事,我們都出於被動!如保羅所說,都是出於恩典,有什麼可以自誇的呢?因為不能自誇,因為我們在得救的事情上毫無貢獻,所以我們在神的使命上也無法迴避。如果我們在救恩的事情上,有一點點貢獻,神就不能對我們提完全的要求;但如果我們是他徹底買贖回來的,那麼進城的我們,面對神的使命,我們就不可能擁有一點點的話語權。

      聖靈和新婦都說:“來!”

      聽見的人也該說:“來!”

      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啟 22:17)

      約翰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聖靈(就是神)在說,新婦(就是教會)在說,聽見的人(基督徒個體)也在說——保惠師、基督徒群體、基督徒個體,也就是城裡的人們在說同一句話:“來!”

      “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這句話是對已經喝到生命河水的人說的,還是沒有喝到的人說的?顯然是對那些口渴的、沒水喝的城外人說的。

      讓我們來看神的劇本:神自己,邀請教會以及基督徒個體,一起做一件事——在最後的時刻,邀請城外的人來!

      問題來了——有沒有可能存在一種人,他在新耶路撒冷城中,吃着生命樹的葉子,喝着生命河的水,卻不願意向城外的人喊說:來!

      不可能,因為這說明,他沒有遵守這書上17節的經文——他可能根本不在城裡!或許身處外院,卻以為自己在至聖所!你不可能相信耶穌卻不遵守耶穌的命令。

      這就好像一個男生對女生說:我想認識你,但是我不會加你的微信;我喜歡你,但是你別指望我給你買奶茶;我愛你,但是不願意和你走進婚姻;我願意娶你,但是我還想住在男生宿舍。這不叫愛,叫假冒偽善!你相信耶穌,自稱明白自己蒙了大恩,但是不願意把這恩典告訴曾經和你一樣的人,這不叫不傳福音的基督徒——理論上不存在這種人的——這叫嘴上說信耶穌,卻不遵守他命令的假冒偽善。

      這是在對神的話挑挑揀揀!

      為此,天使連補兩刀:

      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預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預言上加添什麼, 神必將寫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什麼, 神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份。(啟 22:18-19)

      這句話在摩西律法的末了也出現過:凡我所吩咐的,你們都要謹守遵行,不可加添,也不可刪減。(申12:32)

      這對於我們這些末後時代的教會,既是一種警告,也是一種保守。警告我們既然拿到了劇本,就不要給自己加戲,也不要偷懶。既然擁有了神完備的啟示,就不要抱怨神有什麼不告訴我們的,或哪些話是多餘的。這不是好奇心或有主見,這是演員隨便改戲,妄圖做編劇、炒導演——這是伊甸園的死罪!當然,這也是一種保守,那就是我們不需要在聖經以外尋找答案了!這本書,已經足夠讓我們遵守並有福——拿着劇本好好演就是了!

按神確定的計劃禱告,等候

      當我們關心神什麼時候來,神告訴我們遵守這書上的預言;當我們不斷問神還有多久?神說:我必快來——句號。

      神告訴了我們需要知道的:“我必快來。”這改變了約翰的禱告,他不再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慾而禱告,他的禱告被神的啟示徹底歸正,他禱告說:“主耶穌啊,我願你來!”禱告不是告訴神他需要知道什麼,而是告訴神我們知道了。當我們如此禱告的時候,我們就承認:使徒的能力、經驗、所得的異像確實驚人,但都是從你而來!你來的時間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恩惠與眾聖徒同在!神與人同在,就是伊甸園,就是新耶路撒冷,就是至聖所,此時此刻,在小亞細亞,在上海,在北京,在美國,在每一個角落。

      因為羔羊的血,讓此時此刻此城此地,已經成了永恆的一部分。

      一周後,我女兒終於重獲坐校車的權利。

      猜一猜她坐在校車上的一個小時里,是否還會如前幾天那樣憂慮?路上花的時間一樣,走的路線一樣,甚至她對於“憂慮不能讓你提前到”的認知都是一樣的,但是她不再為此憂慮了。

          為什麼?因為校車重新定義了什麼叫遲到——有一個確定的規則,是校長簽了字的:只要你上了校車,幾點到學校都不算遲到!

      送她上校車的時候,如果我說:“今天不要憂慮。”她會說什麼?“怎麼可能!”因為她的信心,不再建立在她爸爸的駕駛能力和可變的路況上,而是建立在整個學校相對不變的運行規則上。因為有了學校不變的規則,她不再關心路況,甚至不關心司機的能力,可以放心地在車上和同學說笑,或者安心地睡個回籠覺——校車成為了學校的一部分。

      甚至有一天,她正準備上校車的時候,看到一個低年級同學正在百米開外衝刺,於是,她就一隻腳站在校車上,另一隻腳站在地上朝他大喊:“快跑!”

      當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進入這個世界時,與祂聯合的教會,已經成為了永恆的一部分,“不要憂慮”是祂最多的囑咐,宣講福音是祂託付的使命。

      《啟示錄》的結尾告訴我們:等待本身,就是永恆的一部分,我們需要關心的不是基督什麼時候來,而是基督的血是否因信洗凈了我們的衣服——若是,我們就可以大膽對城外的人喊說“快來!”,且安心在禱告中等待。

【禱告】

      主啊,拿走我們因環境多變而產生的焦慮,賜給我們你不變的話語;消滅我們預測你再來日子的好奇,給我們你已經得勝的確據;讓我們看到你書寫的宏大歷史,好使我們明白,時時刻刻,此時此刻,你都掌權與我們同在;謝謝你賜給我們你完備的話語、清楚的使命,好讓我們明白如何在等待中敬虔。主啊,謝謝你讓我們知道故事的結局,我們願你快來,阿們!

FavoriteLoading收藏

Add a Comment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