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 | 作為門訓的教養子女:神要求我們透過教養來反思內心(3/3)

圖片

  • 作者 | CP
  • 翻譯 | 雅憫
  • 原文載於 CP,版權歸 CP 所有,請勿用以牟利

原編者按:CP最近採訪了洪老師,她是一位美籍華人聖經輔導員。她喜歡與教會中的姐妹建立個人的關係,並進行深入的交談。上次,她分享了聖經輔導為什麼是中國社會所需要的。這次的系列中,她分享自己如何鼓勵和陪伴現今的中國父母,與他們一起走過養育和管教孩子這段艱難又充滿喜樂的旅程。限於篇幅,本訪談經過編輯和壓縮,使其更加清晰。

CP:你曾談到中國社會中一些律法主義的表現,以及父母如何渴望完美,想要把事情做到最好。這種對完美的強烈追求是從哪裡來的?對中國家庭來說是什麼樣子的?

洪老師:無論對基督徒還是非基督徒來說,”面子”都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當孩子表現出某些不恰當的行為時,父母通常會在別人面前更多地糾正他們,私下裡卻沒有那麼嚴厲。這種不一致的情況,跟想要在公共場合維護“面子”有關,父母希望能向他人展現出自己的特定形象。我要父母們認真想想,他們這樣能做是出於愛而教養孩子(因為他們希望孩子改變和成長),還是出於他們自己想在別人面前表現良好。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會這樣做。當我們和其他人在一起時,就想表現出最好的自己;而自己在家裡時,一直穿着睡衣也不當回事。但是,如果我們把這種模式變成育兒方式,父母要怎麼處理孩子的事情呢?如果父母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是因為他們想讓孩子聽話,讓他們有面子,那就是律法主義。這不是真正的福音。

昨天我和一位家長談話,他希望自己三歲的孩子在教會禮拜中坐一個小時,不說話也不做其他事。我問他,這種期望是怎麼來的?他的理由是孩子需要聽上帝的話,在講道時要表現得好。的確,我們在努力讓自己的孩子坐着聽完講道,但期望一個三歲的孩子一小時都坐着不說話、不動、不做其他事是不現實的。我們需要教我們的孩子如何正確地敬拜上帝,讓他們能喜歡用自己的全身心來敬拜主。

圖片

我和孩子的父母進行那次談話,是因為你可以看到音樂一開始孩子就乖乖地坐在那裡,但當他的父母稍微一動,他就打了個寒戰。對我來說,那是出於內心懼怕而表現出來的外在順從。誰知道他在想什麼呢?父母必須考慮到未來十年的情況。他們正在培養孩子表面上做應該做的事,但孩子的心卻不在那裡。聖經中的養育方式並不是這樣的。聖經特別談到了訓練孩子的外在表現——讓他們有禮貌,做個好管家,但也談到要處理心的問題。兩者同樣重要。儘管基督徒父母同意,他們需要回應孩子的內心問題,但他們往往更關注行為,而不是去了解孩子的內心和願望。

由於面子的重要性——希望以最好的方式展示自己——很多時候,父母專註於外面發生的事情,卻忽略了內心。這是我們看到的一個很大的落差。他們按照自己小時候被教育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中國人強調為他人做好事,以此來維持人際關係,個人責任的目標就是在社會做好事。它非常強調個人行為和犧牲。我們也是在這樣的教導中長大的,如果我們在外面做得不好,就會受到懲罰。這些價值觀影響了成為基督徒後的父母對“上帝和自己之間的關係”的理解。他們會以一種非常律法主義的方式理解上帝。”我必須這樣做;如果我不這樣做,上帝就會懲罰我。” 儘管他們的神學告訴他們不是這樣的,但他們在生活中就是不太關註上帝的恩典,而是關注自己做錯了什麼。”上帝在懲罰我,這就是我失去工作的原因。會發生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我做得不好,我沒有討神的喜悅。” 我們被灌輸了這種理解生活的方式。

父母愛自己的孩子,他們想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他們也有能力提供。他們想給後代一些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的東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同齡的孩子落後。比如,我的大孩子很難在當地教會中交到朋友,一部分原因是他的語言問題,另一部分原因是其他孩子都在忙課外活動。許多家庭連周末都很忙,因為父母要帶孩子去上不同的課。有些人選擇不參加教會崇拜,以便騰出更多時間上那些課;有些人在教會崇拜後不跟人交往,因為要帶孩子們趕着去上課。

圖片

父母們想要培養完美孩子的方式受到了文化的玷污。他們更關注那些“文化期望”,卻很少詢問孩子的意見,或了解孩子的興趣。想要成為完美父母的願望,會以他們能為孩子提供多少物質滿足來定義,他們認為這是孩子想要的。另一方面,他們會以孩子在別人面前的表現,來定義 “優秀完美的父母”。無論哪種方式,父母養育子女的重點都不是在孩子身上,而是在自己身上。這就是以自我為中心。

即使來自同一個父母,孩子們在許多方面都是不同的。他們有不同的長處和短處,不同的犯罪傾向,不同的愛好。原則是相同的,但我們與每個孩子互動或相處的方式應該不同,甚至我們管教的方式也應該是不同的。當父母沒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是盲目地給孩子提供父母看重的東西,或者只注重他們的行為而忽略了內心時,這些父母就錯過了與孩子建立關係的機會。

中國父母渴望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但是,他們會想要用一種方法或一套公式來使孩子表現得更好。我們必須向父母提出挑戰:這與方法無關。你可以學習方法,但你也必須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他或她在想什麼,他或她需要什麼,以便能夠更好地教養孩子。這是父母們正在糾結的事情。他們希望有模板,有完美的答案。他們真的想在教養孩子方面做得很好,但是當他們如此專註於做得好的時候,卻忘記了教養孩子的過程不是公式。他們也忘了我們慈愛的天父不是只對我們孩子的靈魂感興趣,祂也愛我們,祂溫柔地呼喚我們回到祂的身邊,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建立個人的關係。神正在使用我們的教養方式,要求我們反省自己的內心:我們是為了神,還是正把其他東西放在祂之上?

FavoriteLoading收藏

Add a Comment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