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寄語 | 愛德華滋談“理解”和“感受”

圖片

作者 | 約拿單·愛德華滋

譯者|彭彥華、楊基

屬靈的理解主要在於內心對屬靈之美的一種感受。我之所以說這理解是內心的一種感受,是因為屬靈的理解不只是關乎思考……。當人察覺到一件事物的美好時,這意味着他對這美好有一種認識,並喜悅這美好概念的出現,而這份認識和喜悅的本質就是一種內心的感受……。

我們需要區分什麼只是“概念上的理解”,什麼是“內心的感受”;前者在於人單單運用思考功能來觀察事情,而後者在於人不但思考和觀察,同時也品嘗和感受。一個人藉着後面這種認識,可以覺察出美好和醜陋、或甜美和噁心。這不同於前面那種認識;人藉着前面那種認識,只知道什麼是三角形、什麼是正方形。前者只是理論上的認識,而後者則是感受上的認識,並且不只關係人的智力而已。後面這種認識的主體是人的內心,這內心不只是觀察而已,同時也擁有傾向,會感到喜悅或厭惡。不過,後面這種認識也含有教導的性質;正如感受過蜂蜜甜味的人,他對蜂蜜的認識遠超過那些只看過或摸過蜂蜜的人。

使徒保羅在論到信仰的事時,似乎也區分“理論上的認識”和“屬靈的認識”,他稱前者為知識和真理的模範:

“在律法上有知識和真理的模範。”(羅二20)

後者在聖經中則經常被描述為品嘗或聞味:

“感謝神!常率領我們在基督里誇勝,並且藉着我們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林後二14)

“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太十六23)

“就要愛慕那純凈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彼前二2-3)

“你的膏油馨香,你的名如同倒出來的香膏,所以眾童女都愛你。”(歌一3)

另外也可參考:

“你們從那聖者受了恩膏,並且知道這一切的事[或譯:都有知識]。”(約壹二20)
圖片

屬靈的理解主要就在於這種感受,即感受到神聖事物在道德上的美好。所以,若任何認識不是源於這種感受,或不包含這種感受在內,就不能稱為屬靈的認識。但就其次而言,屬靈的理解也包括一切基於且源自這種感受的信仰認識。

摘自 | 《屬靈情感》,台灣改革宗出版社,第 233-234頁。

FavoriteLoading收藏

Add a Comment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