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傷痛的事感到哀傷是正確的嗎?(2/5)

  • 作者 | 大衛·鮑力生博士(Dr. David Powlison)
  • 翻譯 | 張法芸
  • 原文 So many things make me sad 載於 CCEF,版權歸 CCEF 所有,請勿用以牟利。

為生活中發生的許多事情的無情和錯誤感到悲傷是不正常的嗎?不是。“每一件發生的小事”通常會包含着憂傷。即使可愛的事物也如此,就像蘋果通常有一條蟲。最起碼,好事並不持久——正如一句老話所說的那樣:“歡愉過去,憂傷卻留了下來。” 而且,許多日常的事物是完全錯誤的:工作場所中的背後中傷、教會裡的流言和結黨、家庭中的爭吵和冷漠、金錢交易上的欺騙性、不良的健康,日漸疏遠或讓人失望的友誼。如果我們誠實——而不是玩世不恭——所發生的事情就會經常使我們傷心和委屈。(甚至連玩世不恭的人也會有悲傷和委屈的歷史,只是厭倦了將精力投入在悲傷和哀悼之中。)

但是,是什麼讓這封信的作者感到特別的悲傷呢? 她提出的問題捕捉到了一些她的困難。在回應中,我將不得不做一些假設。這在一封書信裡面會顯得尤為明顯,但它也會發生在每個面對面的輔導關係中。我們從來不會完全認識另一個人,所以我們總是出於部分的了解而做出回應。良好的談話或通信常常包含不少的修正,修正我們對彼此誤解的方式。

因此,我要說的第一件事是,感受生命的悲傷並非異常。我們的救主顯然是一位憂傷的人,對哀傷十分熟悉,對悲傷的事情感到悲痛。《詩篇》表達了耶穌的經歷,而且許多《詩篇》是情緒的“小調”——煩躁多過愉悅,滿了憂傷或焦慮,或悲痛委屈多過快樂。但這是一種不斷承認上帝特定應許的悲傷:祂的慈愛、祂的守望看顧、祂的赦免,以及實際上祂是我們唯一真正的避難所。這種“尋求那位樂意讓自己被認識的上帝”的憂傷經歷,可以越來越變成我們自己的經歷。《詩篇》牽着我們走。我們學習如何誠實地面對苦惱,如何把內在的深層掙扎訴諸語言用聲音表達出來……以及這經常會怎樣就轉成了一種自信、安全甚至(有時)是狂喜的“大調”。

最後一句話的後半部分可能令你感到驚訝。生活充滿了破碎的事物,目的是要傷害你。然而,我們學會了信仰的人性一面、正視困難、將我們的痛苦說出來、注目上帝。然後,主復興你的靈魂。祂與你同在。祂有方法去改變生活在演奏的調性。

關於其他那些看起來“完全快樂”的人,我們要如何看這樣的現象呢?我認為,這很大程度上見證出家庭、鄰裡間的團契、友誼和熟識關係的淺薄。人們戴着面具,擺出一副樂觀的臉孔。也許我們這封信的作者正受到個人公關、宣傳和標榜的欺騙?以利法錯誤地詮釋了約伯的掙扎,並給了他糟糕的建議,但是他的某些觀察卻完全準確:“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伯5:7)

甚至更重要的是,基督徒的信心根植於一種謙卑,這種謙卑是誠實地計算我們的缺乏。八福中的前四福強調正確的那種貧窮、憂傷、需要、飢餓和乾渴(太5:3-6)。智慧的人知道他們是軟弱的:《哥林多後書》12:8-10,《希伯來書》5:2和5:7。愚昧人是自信的,他們認為自己不需要什麼,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是悲慘的、可憐的、貧窮的、盲目的和赤身露體的(啟3:17)。真正的自我覺察開始於理解這些事情。真實的理解會把“我們是必死的”計算在內——“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着智慧的心”(詩90:12)。

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不是基督徒,但他是一位細緻的觀察者:“大部分的人都默默地過着絕望的生活。”所以表面上——從容的勝任?自我的滿足?步步高升的成功生活——最有可能是一種錯覺。要把這種好的表現看成是否認、保持忙碌、自我推銷、不誠實(甚至,是對自己)的產物。它是妄想,是相信自我的標榜,是害怕停下來注目觀看。也要把這種感知看成是一種錯覺,部分來自對他人的關注不夠深、不夠愛。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黑暗、破碎、受傷、失望、罪惡和死亡的世界。生活不是它應有的樣子。快樂的貼皮木片只是一張貼皮木片。

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被呼召要憂鬱,被憂傷所吞噬。來思考一個在回應方面存在着微妙對比的個案研究。在“藍調”和“黑人靈歌”之下都有相同生活經歷作為基礎。兩者都表達出黑人群體在奴隸制、不公正、壓迫、貧窮和種族主義下的生活經歷。這裡有一個對那種經歷的表達的原型,出現在古老的“猶太靈歌”中:

先知說:因我百姓的損傷,我也受了損傷。我哀痛,驚惶將我抓住。在基列豈沒有乳香呢?在那裡豈沒有醫生呢?我百姓為何不得痊癒呢?但願我的頭為水,我的眼為淚的泉源,我好為我百姓中被殺的人晝夜哭泣。(耶8:21–9:1)

藍調對痛苦和哀傷的表達誠實、動人。通過誠實的宣洩,通過音樂的表達,通過共同的經歷,可以得到一些情緒上的釋放。但是在藍調裡面沒有盼望。一首靈歌當中所表達的信心也經歷了同樣的痛苦,以及誠實、動人的哀傷,但卻帶着盼望。 我們可以說,那首古老的靈歌為《耶利米書》8:22打了一個問號——那裡沒有乳香嗎?——並且把它轉變成一個驚嘆號:“在基列有可以使傷口得醫治的乳香!在基列有可治癒罪惡且病痛的靈魂的乳香!”耶穌是藍調與靈歌之間的差別製造者。 悲傷和失落並沒有獲得最終話語權。

關於作者

大衛•鮑力生博士(Dr. David Powlison, 1949-2019)生前是基督教輔導和教育基金會(Christian Counseling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CCEF)執行主任,《聖經輔導期刊》(The Journal of Biblical Counseling)主編,威斯敏斯特神學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實踐神學教授,聖經輔導經典的三棵樹/八大問題輔導模型建立者。大衛·鮑力生博士著有多種聖經輔導書籍,如已有中譯本的《新眼新見》、《真愛真言》、《走出幼年受虐的陰影》、《墮胎後的心靈醫治》等等,《走出心理幽谷》、《破除人生百憂》也收錄了他的文章。

FavoriteLoading收藏

Add a Comment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