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規範化的內在經歷嗎?(5/5)

  • 作者 | 大衛·鮑力生博士(Dr. David Powlison)
  • 翻譯 | 張法芸
  • 原文 Is there a normative internal experience? 載於 CCEF,版權歸 CCEF 所有,請勿用以牟利。

讓我回答來函者的最後一個問題來結束我們這個系列:“內在的生命實際上是什麼樣子?”她的情感經歷應該是什麼樣子?它可以像詩篇一樣多變。有些詩篇表達了痛苦、威脅和需要上帝幫助的“小調”。有些詩篇表達了感恩、喜樂和相信創造天地、幫助我們的主的“大調”(詩篇121)。許多詩篇將兩者混合在一起,從一個調性接續到另一個調性,或者以不同的結構布局,側重聚焦在一個調性多過另外一個,都是在教導我們許多可能的軌道,使我們的信心可以把真實的生活帶到我們的上帝那裡。對於把生活變成了悲傷之事的罪惡和憂愁,他們釋放出誠實的信息。《詩篇》將幫助我們的來函作者誠實地對待生活中的悲傷,卻不會陷入在悲傷中,或是陷入試圖測量她的反應是否溫度正常。她可以讓自己的反應更富有建設性,把自己的生命帶到她的上帝那裡,並因此而學習到那些要送給其他掙扎者的好東西。

上帝在基督耶穌中為你所定的旨意是,在你感到缺乏(“不住禱告”)和喜悅(“常常喜樂,凡是謝恩”)的時候都向上帝而活:《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6-18節。基督教的敬拜歷來都理解信心的“情緒”,即小調和大調的交互影響。所以,敬拜是對悲傷的坦白。我們唱着“何等深沉失去之痛”和“愁苦的江河”。而且,敬拜是對喜悅的坦白。我們高唱:“齊來宗主信徒,快樂又歡欣”,和“真正福樂,永久財寶,錫安兒女方知曉。” (歌詞只是引用的,來自《深哉!天父的愛》、《穩固根基》、《齊來宗主信徒》和《美哉錫安》)

有些讀者可能想知道為什麼我沒有向這位來函者詢問她“長期抑鬱”的可能性,並且建議她去檢查是否適用藥物。毫無疑問,我們的姐妹有憂鬱的傾向,而且她的杯子總是半空而不是半滿的。但是,儘管我們的姐妹的心情可能是憂鬱的,她的問題卻不是醫學上的。相反,她面對悲傷是因為意識到了一些重要的事情。世界的中心存在着無法言說的憂傷。所有的聖經作者都知道這一點。所有偉大的聖人都知道這一點。所有偉大的小說家和詩人都已經知道這一點。所有誠實的男人和女人都已經知道這一點。只有自欺欺人的人,追求自己屬地歡樂的謀劃,他們耗盡一生都在攀爬那些不會通往任何地方的梯子,卻失於認出那明顯的事。到頭來,一切都是損失。而且,無論果效是微妙的還是怪誕的,邪惡的瘋狂都會蒙蔽人心(傳9:3)。

還有一件事需要說,而且要再說一遍。正如C.S.路易斯所說的那樣,我們是被喜悅所驚奇的。生命會贏,喜悅會贏,盼望會贏。死亡會死,罪惡消失,所有的眼淚都被抹去。我們的姐妹也知道這一點,並且靠着上帝的恩典將會繼續越來越透徹地認識到這一點。

上帝在耶穌基督里的憐憫賜下確信,悲傷不會得到最終的話語權。我們天父旨意中的“過去恩典”和耶穌自我犧牲的愛,為你奠定了可以將生活建立其上的堅實根基。基督的“現在幫助”會藉着祂的聖靈與你同工,所以你會逐漸找到喜悅與悲傷之間的平衡點。而基督的“將來盼望”應許我們,喜樂將會掃除一切憂傷。

相關閱讀:

我可以多準確地釐清自己的情緒?(4/5)

我的性格使我悲傷嗎?(3/5)
為傷痛的事感到哀傷是正確的嗎?(2/5)

有這麼多事情使我悲傷 (1/5)

關於作者

大衛•鮑力生博士(Dr. David Powlison, 1949-2019)生前是基督教輔導和教育基金會(Christian Counseling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CCEF)執行主任,《聖經輔導期刊》(The Journal of Biblical Counseling)主編,威斯敏斯特神學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實踐神學教授,聖經輔導經典的三棵樹/八大問題輔導模型建立者。大衛·鮑力生博士著有多種聖經輔導書籍,如已有中譯本的《新眼新見》、《真愛真言》、《走出幼年受虐的陰影》、《墮胎後的心靈醫治》等等,《走出心理幽谷》、《破除人生百憂》也收錄了他的文章。

FavoriteLoading收藏

Add a Comment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