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 | 對恐慌的一個符合聖經的回應(受訪者:大衛•鮑力生博士)

原創 BC生命樹 生命樹輔導研究中心2020-07-08

圖片

  • 作者 | 希思·蘭伯特(Heath Lambert)
  • 翻譯 | 張法芸
  • 原文載於 ACBC,版權歸 ACBC 所有,請勿用以牟利

在本期”愛里的誠實話”(Truth in Love) 博客中,蘭伯特博士與大衛•鮑力生博士(David Powlison)談到一種持續存在的人性掙扎:憂慮和恐慌。鮑力生博士討論了關於上帝和聖經的真理,幫助經歷憂慮和恐慌的人信靠主。

我們所遭遇最持久的人性掙扎之一就是憂慮的問題。每個人都知道面對這個問題意味着什麼。有些人掙扎的是低燒程度的憂慮,擔心月底是否有足夠的錢支付賬單,另一些人卻面臨著比較極端的焦慮,會導致一場呼吸困難和胸口疼痛的驚恐發作。不論問題是在光譜上溫和或極端的位置,我們都在面對憂慮,這意味着我們必須對此有符合聖經的回應。

這一點特別重要,因為許多不同的聲音削去了聖經對恐慌的回應。在溫和的一端,許多人借口說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畢哲思(Jerry Bridges)認為基督徒錯誤地學會了忍受一些高尚的罪,焦慮正是其中之一。而在憂慮問題的極端一端,許多人借口說驚恐發作是一個生理問題,只需要醫藥的治療。儘管有些人的確需要治療極端恐慌的藥物,但我們不能將之簡化為僅是醫療問題。

耶穌對憂慮的回應不是這兩端當中的任一端。《馬太福音》6章30節中,用耶穌的話說,祂將憂慮的問題與“小信”放在一起。這是耶穌對祂子民充滿着愛和能力的一個提醒,我們必須帶着對耶穌基督的信心跟我們的恐懼爭戰,無論是溫和的或極端的。這意味着,無論我們做什麼,憂慮的人必須在我們牧者耶穌仁慈的照護下,在信心中成長。大衛•鮑力生今天加入我們的播客,幫助我們思考這個重要的議題。大衛是ACBC認證的輔導員,也是基督教輔導和教育基金會的執行主任。他還是CCEF主辦的《聖經輔導期刊》的編輯。前一陣,我遇上大衛•鮑力生,並詢問了他對憂慮和恐慌的看法,下面是他說的話:

圖片

“讓我對你說一句話,如果此刻你正在恐慌的感覺中,那是一種你也許熟悉的經歷。它可能來自你自己心中一個非常有名的敵人;在所有敵人之中,那是最令人痛苦的一個。如果我必須說一句話,那就是無論那個恐慌的經歷讓你感到多麼孤單和隔絕,環繞着我們的現實是:你不是獨自一人。有一位是用這樣的語言形容祂自己的:‘我永不、永不離開你或離棄你。永不。永不。永不。你不孤單。’我並不是說聽見了這句話,便是某種神奇的解答。有時在我們不覺得焦慮或驚慌的時候,它會比較有效地進入我們的內心,但它更是你可以將自己的生活建立於其上的現實。” 

“當你認真思考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時,我們會有很多、很多感到恐懼的好理由。事實上,我們是極其容易受傷且脆弱的存在。《羅馬書》第8章有一段沒有得到應有重視的經文,但保羅在那裡說,聖靈——聖靈是將上帝的同在帶給我們的那一位中介者——是讓我們在祂裡面就不孤單的那一位。因此,經文說聖靈幫助我們的軟弱。非常有意思的是,它不是在說我們有許多軟弱,就好像那裡有一張清單列出了我可能軟弱的10個地方;它說的是我們的軟弱(單數)。軟弱是我們人性的基本面,我們的文化不願意告訴我們這一點,而且我們作為基督徒,也經常不喜歡承認這是所有現實中最根本的部分。因着創造,我們軟弱得像幼小的孩子和完全倚賴他人照顧的嬰兒。在我們的罪里,我們對軟弱和依賴本質的逃避使我們在另一種意義上更加軟弱。這是因為罪的後果使我們軟弱且需要憐憫,而我們所倚賴的這位上帝必須為我們而來,否則我們就會死。然而,有這樣一個基本的現實存在着,就是在我們的軟弱中,祂應許不會離開我們。”

圖片

“對一位已經很會建設性地處理驚恐感覺的年輕人,《詩篇》121篇是說得最深刻的一段話。這是一首短小卻處處都承認我們軟弱的詩;它說到白天黑夜都能威脅我們的事情。第一句:

“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 

(詩121:1)

我想這裡指的是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實際上是一座小山丘,坐落於更高的山丘和山脈之間。在耶路撒冷城內目光所及之處,你都在舉目,而且敵人可能翻越任何一座山丘而來。這是身處某地的畫面,在那裡的人不知道威脅會從哪個方向來,不分黑夜或白天,外出或進入,現在或未來。但不管何時臨到,都會有一位保守你的,在陪着你,都會有一個位牧人與你同行。祂不會撇棄你。” 

“另一篇與牧羊人的保守有關的詩有一個美好的隱喻,《詩篇》23篇中說:

“我一生一世都有恩惠慈愛隨着我……” 

(詩23:6)

這實際上是一幅照顧羊群的牧人如何作羊群後盾的圖畫,或在旁,或在後,讓他可以留意照看那些他所照顧的羊群。牧羊人帶領羊群進入生命之道的方式是讓他的恩惠和慈愛跟隨他的羊。這幅畫面很好地描繪出有人在關注着你、關心你,不會離開你,而且對你有良善的目的。當你再次思想《詩篇》23篇和121篇如何交相輝映並發展出不同的主題時,我喜愛23篇在說完“必有恩惠慈愛隨着我”之後說“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我並不太喜歡房子(譯註:“殿”在原文和英文聖經中都是“房子”)這個詞;房子似乎是一棟建築物,而經文說的是牧羊人正在帶我們回家,也就是他住的地方。《詩篇》23篇和《詩篇》121篇的意涵都是我們正在一段旅途中。我們正要去某個地方,而且同行的有某位關心我們的人,在旅程的終點我們會回到家,而且我們會在那裡直到永遠。”

更多關於大衛·鮑力生在焦慮和恐懼方面的資源,請查看他在我們2014年會上的演講 “揪心的恐懼感”(Gripping Fears)。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聖經對憂慮的回應、大衛•鮑力生或基督教輔導教育基金會,請訪問www.ccef.org。有關ACBC部的更多信息,請訪問www.biblicalcounseling.com。

關於作者

圖片

希思·蘭伯特博士(Heath Lambert)是聖經輔導專家聯合會(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Biblical Counselors)總幹事。他亦於美南浸信會神學院(The 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任職聖經輔導助理教授,並曾在神學院轄下的博伊斯學院(Boyce College)擔任應用研究副院長和聖經輔導系主任。蘭伯特著有《亞當斯之後的聖經輔導運動》(The Biblical Counseling Movement After Adams),並跟斯圖爾特·斯科特(Stuart Scott)合編了《輔導困難案例:聖經中展現上帝資源充足性的真實故事》(Counseling the Hard Cases: True Stories Illustrating the Sufficiency of God’s Resources in Scripture )。蘭伯特和妻子育有三名子女。

FavoriteLoading收藏

Add a Comment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