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群體中的恩典動力01——2019威敏神學大會講座筆記

作者 | 洪奕蕾博士

一、我們是罪人,我們在複雜的生活中掙扎。

通常情形下,我們購買的每樣東西幾乎都會附帶使用說明。比如如何洗衣服、如何組裝傢具、如何上網、如何烹飪這一包食物。也有不少書籍在告訴我們如何戀愛、如何養育孩子、如何經營婚姻,等等。甚至是在神學院學習時,也有書籍教導我們如何建立成功的教會、如何進行釋經性講道、如何帶領聖經學習。

但是,不知道你是否希望我們有一本指導手冊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告訴我們對這個人或那個家庭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有時候,我的事工方式在某種情形下有效,在其他情況下又無效。而生活又是如此複雜,充滿了讓人意想不到的事。

· 想想你在教會裡遇到的這些人:

o 志華,他一直勤奮工作,但是有一天,他所在的公司出現嚴重的財務危機,他失業了。他擔心自己付不起房租,而且還需要支持弟弟上大學。

o 小芳已與丈夫結婚15年。她多年來專註於家庭,儘力支持丈夫和孩子。但有一天,她發現丈夫一直和同事有婚外情。她的生活崩潰了。

o 小愛與小強這對年輕夫妻非常高興地迎接自己的第一個女兒。但是當女兒4個月大時,他們發現她的飲食變得無法控制。經過數月的醫學檢查,她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她的腦部受到了一些損害,以至於可能無法走路甚至無法獨立坐着。

o 雅婷因為父母的緊張關係,一直在不健康的人際圈中與各種男朋友會面。她已經與多個伴侶發生性關係,併流產了幾次。

o 小賢考研面臨很大壓力,從某種程度來說,她在睡眠和進食方面都有掙扎。她很焦慮。因此,她經常與家人爭吵。

牧養他們時,我們該怎麼做?我們要為志華找工作嗎?我們會試着為小芳趕走情婦嗎?我們是否想為那個小女兒找到最好的醫療干預措施?我們還能做什麼?圖片

聖經從不迴避罪惡。耶穌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約16:33上)在世上,我們會遭到種種邪惡的攻擊;然而有些罪惡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可是耶穌接著說:“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你從沒聽過耶穌罵你:“振作起來,事情並沒有你想的那麼糟。” 但事實上,情況真的很糟糕,以至於神的兒子不得不受苦,受死,並以祂的死帶來終結痛苦的應許。

二、我們是罪人,我們一起與罪惡爭戰。

不單只是我們的弟兄姊妹在受苦,教會中的服侍的同工也生活在同一個罪惡的世界裡。無論我們認識神有多久,我們在教會的身份是什麼,無論我們的屬靈光景怎樣,都必經苦難;我們也都會犯罪,得罪神。  

o  高牧師是一位敬業的牧師。他愛教會,已在教會工作20多年。他很忙,傳道、帶領查經、訓練同工、探訪病人、出席會議等。但他回到家時,還有其他壓力。他的母親得了老年痴呆症,他的女兒掙扎於抑鬱和自殘。他的妻子經常抱怨他不能陪伴家人。

o  陳傳道多年來一直與抑鬱症抗爭。雖然他相信耶穌是他的救主,但他仍很難喜樂。白天,他可以盡其所能地笑臉服侍別人,但回家的時候卻覺得精疲力竭。他就像一個舊手機,需要很長時間充電,但是電力很快就會用完。

o  蔡老師掙扎於隱密的罪。他知道看色情片不對,但有時就是無法抗拒誘惑,每次他偷偷上網看的時候,就對自己很生氣,他祈求上帝的寬恕。

罪惡世界的後果,就是我們都會被得罪,我們也都會得罪別人。這種後果不是隻影響某些人,而是影響到所有人。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無論我們做了多少年的基督徒,無論我們是會眾、執事、長老或牧師,我們都會受到罪的影響。罪影響我們,罪誘惑我們,罪捆綁着我們。罪也孤立我們。

兄弟姐妹們,我們知道牧師也有軟弱嗎?我們是否知道我們的帶領人和我們一樣在掙扎?帶領者,你是否與同工分享你的掙扎?我的一名受輔導者說:“當我看到我的牧師時,覺得他似乎並沒有為任何罪掙扎。我也想要有他那樣的狀態。他並不完美,但他可以輕鬆地勝過罪。上帝為何給我如此艱難的功課,以至於我一直與罪惡的慾望爭戰?”

這嚇到我了。我很高興這位牧師能愛主並跟隨神。但是,誰能如此輕鬆地與罪爭戰呢?我知道我不能。我知道從外面看,我是一個很好的人,但我也掙扎於對人的懼怕。我想要人喜歡我,想得到別人的認可。我想要安慰。當事情不順心時,我會生氣,抱怨,想要控制局勢。我嫉妒他人擁有的東西等等。是的,從外面看,我很好。但是我的內在生活卻不好,而且我傾向於不跟人分享我的隱密掙扎。

由於我們與基督的關係,我們可能更容易與試探和罪惡爭戰。但是我們所有人都無法靠自己來勝過罪和試探。我們必定會與罪正面交鋒。可是我們該怎樣處理他人的罪在我生命中的影響?我們又該怎樣處理在自己心中滋長的罪?

三、我們都是罪人。我們在別人面前掩蓋自己的生活。罪使我們與他人隔絕。

罪有兩種方式使我們與人隔絕。

1. 我們試圖盡量減少罪的影響。我們向他人隠藏我們對罪的掙扎。

o  高牧師什麼事都要自己做。他知道這並不容易,但是他試圖自己完成所有的事工。而且,似乎沒有人意識到他需要幫助。

o  我們會在暗中應對自己的掙扎。蔡老師害怕別人發現他的隱密掙扎。他曾多次想與人分享自己的經歷,但他很害怕。

o  或者我們會像陳傳道。他與抑鬱症爭戰多年。他性格外向,喜歡和人聊天,人們把他描述為吸引人的磁鐵。他自動地吸引人圍繞着他,人們喜歡他的活力。他似乎可以談論任何話題。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沒有多餘的精力給自己。他做事是出於人的吩咐和需要,他沒有希望,也沒有喜樂。

我們需要對自己誠實。但有誰養成了誠實面對罪惡後果的習慣?

無論是我們自己犯罪或是我們被他人的罪所影響,罪惡都不是靜止的,罪惡會吞噬我們,會慢慢地侵蝕我們。

2. 我們會把罪簡單化,只看重表面的事情。被隔絕的第二個部分是我們自己。

你可能會說,與他人分享我的掙扎並不難。我經常告訴他人我的需要,也請他人為我禱告。是的,這是真的。比如:我們希望他人幫助我們解決身體上的問題,希望有更多時間照顧生病的家人、找工作、有足夠的錢支付生活費用、提升與配偶的關係、與孩子的關係等等。

但是,我們的內心掙扎呢?我們是否也與他人分享這一部分?

o  志華。他失業了,想儘快找到工作。但他的內心有什麼變化嗎?他的憂慮、他的恐懼,他擔心自己無法生存。他害怕家人發現他沒有工作,會為他憂愁。他想成為一個養家糊口的人,但他擔心自己不能再供養家庭了。他是否會與他人分享這些恐懼和擔憂?

o 小芳。除了在婚姻的破裂中掙扎,她還感到受傷、心碎了。她被所信任和愛戴、最親密的人出賣。她很憤怒。她對丈夫很生氣。她對情婦很生氣。她對允許所有這些事發生的上帝感到憤怒。她為自己沒看到這些事情生氣。她感到失望,因為她覺得自己不能再信任別人。當她要別人為她禱告時,是否會分享自己的內心掙扎?還是她將注意力都集中在丈夫的出軌行為上?

o 小愛與小強。當我們的新生嬰兒遭受病痛折磨時,這無疑是毀滅性的災難,但父母卻無能為力。他們的內心在掙扎什麼?他們感到困惑、困惑和悲哀。他們一直在想自己做錯了什麼導致他們的寶貝正在受苦。他們在想孩子如何能挺過這場磨難。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內疚和恐懼。人們知道他們的內疚和恐懼嗎? 或者他們只是把自己的掙扎作為一個事件來分享? 然而,每一次掙扎都不是客觀的。雖然這是一個客觀的事件,但與這個事件互動的是我們自己。

我認為我是一個很敞開的人,不介意跟朋友分享我的掙扎經歷。在過去的幾個月里,我被各種各樣的事工和家庭責任所牽引和影響。有一天,一位同工跟我談話時,問我是否可以談談事工以外的事情?我問她要談什麼?她說想談談我。

她問我是如何承擔各種責任的? 我不理睬,說沒關係。我正在處理。我只是因為這些瑣事變得又忙又累。你知道我的生活中發生了什麼。

但她又問了我一次。神透過她在話,讓我知道我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好。我的身體緊張和疼痛,這是我過度勞累的警告信號。是的,我有能力照顧生病的父母,照顧孩子的需要、事工的需要,但我也需要別人的幫助。神提醒我,祂掌管一切,祂照顧我們所有的需要。

她問:“你跟你的朋友說了嗎?”我說:“沒有,但是為什麼我不能和你說呢?”透過跟她的交談,神幫助我看到,我在痛苦和困難中孤立了自己,我通過外面的漂亮借口把別人推開。

我不是故意這樣的,但是同工的溫柔對質,提醒我自己所關注的是事實,卻忽略了我的內心。我的事工報告似乎可以做到這一切,但實際上卻使我自己與他人隔絕,並使人們遠離了我。我所說的“請為我的工作祈禱”“為我的家人祈禱”,實際上是使自己與他人隔絕的一種方式。

我們掙扎於承認自己的弱點或需要。身為事工的領袖,很容易讓人以為一切都好。我們想表現得強大和成功。我們覺得軟弱是可恥的。

我們需要知道應該與誰分享什麼以及與誰分享,這樣的智慧是必要的。但是,害怕別人的意見卻常常使我們無法敞露自己的內心。

注意“敞開”與“分享軟弱”之間的區別。敞開意味着誠實,但不一定會表達出當前的需要(只是讓你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我已把需要掩蓋了起來)。軟弱卻說:“我很掙扎,現在我真的需要你的幫助。”

罪惡降低了我們的分享的複雜性,並專註於表面。這是罪孤立我們的方式。

四、我們是罪人,我們的生命是與主隔絕的。

當我們把人推開,把自己孤立起來,只關注表面的事情時,我們實際上是與主隔絕的。

我們會要麼麻木要麼懼怕地走着這條成聖之路。

 麻木

我們會每天只關心如何度過這一天。我們工作、賺錢、結婚和生子。我們不會停下來思考“我是誰”和“我在做什麼”。我們只專註於眼前所看到的事。

高牧師是我們的寫照。當生活里充滿了責任,會讓我們在意自己做得如何。我們總是忙個不停。我們就像拖着一個大容器在趕路,容器里裝着我們所有的感覺和情緒。我沒有時間去處理,我能做的就是把這些感覺和情緒一股腦地丟進容器,希望它們會消失。但你知道這些東西遲早會回來的。當我們再也拖不動它們的時候,我們就會崩潰。我們有恐慌。我們有焦慮和抑鬱。

我們如何應對壓力山大的痛苦?當我們面對壓力源時,我們沒有深入到表層之下去探索,卻用成癮、婚外情、賭博、色情等掩蓋痛苦。

我們不去尋找我們用憤怒作為回應的深層理由,卻用言語和行動攻擊別人。

我們在頭腦中認識主,但我們的心卻與主相離。

懼怕

另一方面,有些人是充滿懼怕地過着這種基督徒生活。他們嘗試積極地運用自己的方式去改正自己的錯誤。

最近,我一直在輔導一個年輕人。他總是因為自己的犯罪行為而深感內疚。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擔心自己的行為是否冒犯上帝,每時每刻都用放大鏡審視自己的生活。當他注意到自己的行為違反聖經時,他就祈求寬恕。同時,他又譴責自己的繼續犯罪。在某種程度上,他開始懷疑上帝。他說,如果他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他就應該有戰勝罪惡的力量。對他而言,生活的重心不再是主耶穌基督,而是他對自己的“信心”。

但是信心本身並不能帶給我們救恩,只有我們在基督里的信心才能帶領我們走向永生。

我們好像是果子檢驗師,因為我們常常檢驗別人和自己生命中結出的果子,以證明或衡量我們的信仰。我們知道自己需要榮耀我們的主,但我們常常用自己的行為來判斷我們是否榮耀主。“我今天讀聖經了嗎?” “今天我是6點起床讀聖經的嗎?” “我今天讀了5章嗎? ” “我的天啊,我犯了罪,我需要祈禱30分鐘來請求上帝的原諒。” “我不覺得上帝已經原諒了我,因為我可能還沒有全心全意地悔改。”

我們生活在恐懼中。我們使用既定的舊模式來考量我們的基督徒生活:“我做了這件事,所以我的天父不開心,然後我就有麻煩了。”

( 下期繼續 )

FavoriteLoading收藏

Add a Comment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