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式輔導04:從《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看輔導員與受輔者之間關係的範式

  • 作者 | 大衛•鮑力生博士
  • 翻譯 | 陳冰潔
  • 原文版權歸 CCEF所有,請勿用以牟利

5.養兒育女的忍耐

最後,“也要向眾人忍耐。”這三種類型的人的改變,都需要一生的時間。(成熟的人也需要一生之久。)這三種類型中的每一種都很困難。當你要承擔照顧年幼手足的責任時,他們不可避免地會試驗你。你自己可能會感到挫折(不守規矩)或氣餒(灰心)或不堪重負(軟弱)。

不守規矩的人會一直違規,陷入麻煩。他們的問題很少能一次面質就完全解決。不守規矩的人會持續地被試探,要以各種方式越界。他們會有典型衝動和頑梗的罪,忘記神是神,忘記祂的話語具有最終權柄。通常他們必須被追捕、攔截,與糾正。當他們的心從根基上對神柔軟時,他們就會接受糾正,並且再次記住。當他們對自己的認識漸漸成長,他們會有意識地承認自己需要被監督和挑戰。即便當他們離開了你的輔導服事(帶着敵對的控訴),並且離開了你的教會,或是因着不願悔改的罪而被開除會籍,你仍然被呼召要去忍耐。兩年或十年內你可能會得到另一個機會。即使事情沒有立刻解決,輔導仍有“長期”的特質。

灰心的人會持續受到的試探是放棄。他們會有的罪是忘記神的良善,忘記神帶着目的在掌權,並且忘記生命中的困難正在走向某個美好的目標。他們需要從他們的不信中被拉出來,給予新鮮的盼望和新鮮的鼓勵。灰心的人有一個傾向,會遺忘昨天曆歷在目的事情,並在面對同樣的舊壓力時,變得更加灰心。

軟弱的人可能永遠無法得到某些東西,而且可能一直都會需要保護、一隻幫助的手。你的參與是長期的。他們進步的能力有限。他們需要時間,因為他們會一直需要被照顧、遮蓋和供應。他們的罪和其他人一樣,但通常會有不同的程度。正如他們行善的能力微小,因此他們行惡的能力也有限。

最後,“要向眾人忍耐。”正如前面的每個句子,這句話就是它所說的意思。沒有什麼花俏的地方。要長期堅持在那裡。恆久地去愛各種不同的人。無論另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永遠不要失去建設性和憐憫。主動地永不放棄任何人。愛是恆久忍耐。

忍耐,也不只是關乎那些你要去幫助的“眾人”。它是關乎我們所有人的。“愛是恆久忍耐”位列愛的特質清單之首,是有原因的。而神對祂孩子們的忍耐是祂最少被承認的屬性之一。這是一個祂非常願意傳給我們的可傳遞的屬性,這個事實意味着對每種類型的人的服事,都將呼召你在智慧之愛這項奠基性的特徵里成長。

相對性的狀況

我們一直在談論“類型”,好像它們是以純粹的形式存在。但這些類別的用意是為了塑造我們的思維,讓我們深思熟慮併合宜地處理服事中的任務。它們並不是絕對的分類。藉著注意到我們所有人都會有所有的傾向,特別是關於神,以及關於我們需要祂在不同的時刻帶着我們做成所有5:14提到的事,我們已經把水攪渾,但是,或許可以說,我們每個人傾向三種類別中的一種更甚於其他。我們的典型掙扎是因為我們任性,或容易搖動和灰心,或僅僅因為有限。

然而,在任何時候,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會適合以上任何一種類型。所以,5:14並不是給了我們一個可以“貼”在人身上的固定標籤,而要把它們看成是功能性的分類,作為思考發生在你面前任何事情的方式。這些都僅僅是一些傾向,不是固定不變的定義。如果你太死板地使用它們,那麼被你歸類為灰心的某個人將會在頑梗任性的時刻里讓你措手不及。或是某個你在心裡已經認定為“不守規矩的人”會感到悲慟和害怕,而且你無法適應。

必需要說的是,同一個人可能會變得很快。再一次,孩子的隱喻是如此有幫助。一個殘疾的孩子(要持續)也可能是任性的(要勸誡),並且在其它時刻里非常灰心(要安慰)。一個叛逆的孩子(要勸誡)可能認識到自己把生命弄得一團糟,並且感到絕望(要安慰)。

《帖撒羅尼迦前書》5:14是一段描述並且呼喚智慧靈活性的一段經文。繼續沿着這個路徑來思考。你會意識到,甚至這三 “種”的人也是因人而異的。一條有着三種標準化速食的產品流水線——你勸誡的妙語,你鼓勵的應許,你計劃要堅持——仍然無法捕捉到個人性事工中所需要的靈活性。畢竟,沒有兩個規矩破壞者會精確地在同樣的地方,或為同樣的理由而越界。參與勸誡的規則提供了總體的指導方針;但是,個別化處理手頭個案的規則,則要在細節里斟酌。怎樣對待那些在困難、恐嚇、不確定、失去和失敗中喪失信心的人呢?“勉勵”永遠都是我們該做的事。但人們會因為所面對的不同威脅而膽怯,他們的膽怯也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一個遭受毆打和背叛的八歲女孩,她所感到的茫然,會與一位年邁、喪親的男人不同,後者想知道他的生命是否還會對任何事物有任何意義。當然,持續幫助殘疾者和失能者也沒有什麼不同。你是在不同的地方緊握生命。不識字的嬰兒不是成年的文盲。阿茲海默症的患者不是亞斯伯格症的患者。那些情商能力有限的人,與智商能力有限的人不一樣。所有人都是軟弱的。你要用不同的方式保護他們。根據不同的能力和殘疾,你得調整自己的話語和行動。

輔導員的傾向

無論是挑戰還是安慰或幫助,每個潛在的幫助者都會有特定的傾向和習慣。某種接近他人的方式會比其他方式更加容易。

有一些人是天然的面質者。他們看得清楚,並且照其本質將其指出。他們的目標是解決問題,並帶來建設性的改變。他們擅於分辨真與假、對與錯、愛與不愛。他們直言不諱,挑戰那些越界的人。當其他人藉著否認、假裝、顧左右而言他逃避一個明顯問題的時候,他們不介意有份於建設性的衝突。他們很可能會將輔導過程介定成主要是實現個人的改變。輔導所提供的是再教育,以糾正生活方式的錯誤。因為神說,“悔改、信靠、然後順服”,所以,輔導員要坦率直白地講話。

另外一些人是天生的安慰者。他們的心同情掙扎的人,同情害怕、焦慮和抑鬱的人。他們體恤困難的經歷。他們是溫柔的。他們能夠在另一個人生命的黑暗中,辨認出充滿盼望的事物,並且看到神的應許是如何訴說出新鮮的盼望。他們的目標是慰藉和盼望。他們自願地與那些感到不堪重負和灰心的人親近。在他們的態度和話語中,他們向那些疲憊、不堪重負、不知如何向前走的人傳遞同情。他們很可能將輔導過程介定成主要是慰藉受傷的人,撫慰那些在他人手下受害的人。輔導所提供的是關心與專註的耳朵、安慰,讓那人知道他並沒有被遺棄。因為神說,“不要害怕,我與你同在”,所以,輔導員要靠近人。

還有一些人能直觀地辨認出實際需要並且伸出救援之手。他們自然就能握住那些軟弱的人。他們願意犧牲。他們不會看輕那些有着極端局限性的人。他們有憐憫與堅忍的恩賜,能關心那些單只需要長期幫助的人。或許他們參與的事工是照顧心智發育遲滯的成年人、流浪漢,在育嬰室里和難民營中。他們在乎。他們讓工作能簡單卻持久。他們很實際。他們知道觸碰、態度、一致、建設性的常規以及簡單話語的重要性。他們尋求最大限度地提高那些無能之人的能力。因為“主恩待所有人,他的憐憫遍及所造一切”,所以,輔導員要尋求行善。

這其中有任何一種是不對的么?這其中有任何一種是唯一的善行嗎?三種全部都是好的。每一種都有它被需要的地方。在某種程度上,每一種都是每個人所需要的。也許我們每個服事的人都會傾向其中一種幫助形式的特徵。它是你的恩賜。但是若不加以其他輔助,它依然是不平衡的。那就是神為何要賜給我們5:14的部分緣故,為要保守我們不被自己的最佳恩賜蒙蔽雙眼。我們被呼召要去擴展我們的異象,在我們的舒適區外工作。鎚子會把所有的東西都看作是釘子;毯子會把每個人都當成在瑟瑟發抖;輪椅會認為每個人都需要一個電梯。但是智慧按看見人的所是,並給予他們所需的東西。

實際上, 整個教會、宗派、運動,和事工都會傾向在使用一個強項的同時,忽視所有缺乏的東西。也許你的教會很擅長面質錯誤與邪惡,但在面對灰心的人或社會不公的受害者時,卻做得差強人意。(若是如此,你的“勸誡”很可能缺乏符合聖經的面質所帶有的恩典與慷慨。即使不守規矩的人也會感受到痛苦,是神所要安慰的。)可能你的教會對灰心和受傷的人很溫柔,但是卻沒有骨氣去面對罪人,或是堅持與失能者同行。(若是如此,即便是“勉勵”也很可能會缺乏符合聖經的溫柔所擁有的實質和真理。即便是受傷的人也有罪要悔改。)可能你的宗派很善於為社會上有缺乏的人代言,但卻既無法安慰不安的人,也無法攪動生活安逸的人。(若是如此,甚至你的“堅持”也很可能缺乏符合聖經的憐憫事工所擁有鑒察人心和轉化人心的能力。即使是軟弱的人也經歷他們自己的罪和苦難。)

當然,在任何以上一種情況中,我們都有可能失去耐心。我們可能會對那些適合我們事工強項的人更有耐心,卻對那些暴露我們事工缺陷的人感到不耐煩。你可能會放棄那些任性的人,因着他們對你友善的缺乏回應和不會改變而感到挫折。你可能會放棄那些苦惱的靈魂,因他們沒有很快改變而感到精疲力盡。你可能會放棄那些依賴他人的人,因他們不能有多少改變而感到消磨殆盡。能夠意識到個人和團體的優勢和缺陷是件好事。它會警戒我們最需要聆聽耶穌的聲音的地方。

總結

簡而言之,《帖撒羅尼迦前書》5:14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熟悉你的弟弟妹妹。保羅鼓勵你去適應不同的人、不同的條件、不同的掙扎。主的目的是要強化你已經具備的優勢——在你已經學會去給予的愛中“照你們現在所行的更加勉勵”(4:1,9f)——並在你愛的軟弱之處使你成長。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將四種方式都做得好:勸誡、鼓勵、堅持和忍耐。我們可以在別人強我們弱的地方向他們學習。學習將四種類型的輔導都做好,對我們每個人和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生之久的學習過程。

我們必須能夠去做一些看起來互相排斥的事情。由於我們沒有人能夠將四個全都做好,我們的教會和事工需要有意識地培養所有四種方式。我們會個別地、正確地專門被基督整體事工中的特定層面所吸引。但是我們每個人也都應該以多元的愛的技巧為目標。而把我們所有人放在一起將會表達出我們所有人都被呼召去做的事情——當我們學習行在家庭範式的輔導關係中時。

(全文完)

注釋:

1,保羅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向帖撒羅尼迦教會講話,他將他們看作他的弟兄姐妹——而非用其他方式去稱呼一個在基督里的信徒。這裡的用詞“adelphoi/弟兄們”在這些短短的章節中被重複地使用。

2,舉例而言,看那些經文同時指向了令人分心的影響和令人分心的衝動:《帖撒羅尼迦前書》2:3,5,14-18;3:1-5;4:3-8,13;5:3-6,15,20-22。

3,5:12-13以“弟兄們”為開始,向全家所有人說話。我們要尊重那些照顧我們的健康的人,並且彼此和睦相處。然後5:14-15也以“弟兄們”為開始,這裡主要是指那些被設立要去照顧全家健康之人的責任。作為一個輔助的應用,它可以用在所有的手足身上。

4,“所以不用我們說/寫什麼話”:1:8;4:9;5:1。“正如你們知道”:1:5;2:1,2,5,11;3:3,4;4:2;5:2。“你們知道該怎樣行”:4:1,10;5:11。“你們紀念”:2:9。“有你們作見證”:2:10。

Translated in full with permission from the Christian Counseling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CCEF) by Tree of Life Counseling and Research Center, Shanghai, China. Sole responsi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 rests with the translator.

This translation, Copyright © 2007 by the Christian Counseling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CCEF).The original article entitled Familial Counseling: The Paradigm for Counselor-Counselee Relationships in 1 Thessalonians 5, Copyright © 2007 was prepared by David Powlison,Director, CCEF. All content is protected by copyright and may not be reproduced in any manner withou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CCEF.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classes, materials, speaking events, distance education, and other services, please visit www.ccef.org.

FavoriteLoading收藏

Add a Comment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