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式輔導03:從《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看輔導員與受輔者之間關係的範式

  • 作者 | 大衛•鮑力生博士
  • 翻譯 | 陳冰潔
  • 原文版權歸 CCEF所有,請勿用以牟利

2.悖逆的孩子

誰是不守規矩的人?“警戒不守規矩的人”所設想的是一個生命失序的孩子。這些都是罪的明顯表現形式:懶惰、悖逆、上癮、任性、操縱人、欺騙、衝動。他們的生命活在神上好的心意之外。他們任意妄為,這是一切罪的原型。在家庭式輔導的這個層面中,問題是很清楚明白的。這類型的輔導很困難,是因為對方的硬心、欺騙、公然抵擋和逃避。但從某種角度而言,這種輔導也最容易,因為問題很清楚。有一些非常具體的情形。一個人的苦毒、自憐和嫉妒出現在每一次的談話里。一個男子定期使用色情網站。一個妻子已經出軌兩年。一個丈夫將其爆發的怒氣發泄在他的家人身上。一個青少年過着兩面派的生活,周日與他的家人一起去教會,但是一邊會嗑藥、酗酒和小偷小摸。你應該清楚地看見自己那個正在出問題並且付諸行動的弟弟或是妹妹。

具體而言,不守規矩這個問題涵蓋了我們所有特定的差錯行為。新約(例如:可7:21-22,羅1:24-32,加5:19-21,提後3:2-7)、十誡和所謂“七宗致死之罪”(更準確的說是“七種類型的罪”)所列出的罪,使我們對之保持警覺。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中,保羅響起勸誡的音符貫穿在整個第四章中。這一章的前半部分給了一個處理行為的範例:他“嚴嚴地警告”他們關於性方面的不道德之事,並呼召他的手足活出聖潔和體貼的愛。這章的後半部分則顯明事工中勸誡層面的一個不同面向。保羅教導的方式會將錯誤的觀念和無知都帶進光中。比如,讓人看到有一種“沒有指望的憂傷”。他講出了一種能夠帶來深刻安慰的真實教導。這個例子很好地說明了勸誡那仁慈與積極的方向。即使在堅定又清晰地說出是什麼東西錯了的時候,他會更小心地描繪對的樣子看上去如何,以及恩典與真理的主如何與我們相遇,為的是要改變我們。愛的勸誡絕不是“痛打落水狗”,批判他們,並且把他們所有的錯都說出來。懲罰性、控訴性的批判是惡者自己的作為,與基督那樣帶着救贖目的的直率截然相反。

你要如何勸誡?當檯面上有一個具體形式不守規矩的表現時,輔導的過程將傾向清楚、直接,甚至戲劇性。當保羅說“警戒不守規矩的人”時,他是認真的。當有人越界時(神劃定了重要的界限),你應該誠懇並且有建設性地指出來。當你需要去幫助某人改正時,你說話要直接,清楚地說出對錯,堅持神的公義、憐憫和能力。你的目標是突破,一個作決定或迴轉的時刻(雖然決定性的迴轉將會是一生之久的工作)。那個罪是明顯的(雖然其他的罪當然可能是隱藏的)。我們蒙召去輔導的方式是直接的、帶着愛的對質。與之類比的就是兒童管教。直接地提出一個已經界定好的問題,並且建設性地處理它。

通常,結果不管怎樣都是決定性的。選項相對而言是明顯的。一個人要不就轉離罪擁抱神,要不就是轉離神並選擇將自己的罪合理化。聖經常說,“悔改,轉離死亡之路。轉向生命之主和一條新生命的路。”當處理人類遊盪的傾向時,你常常很快就會知道一個人是否要阻礙你。輔導可能是簡短的——如果心是剛硬的話。但如果一個有不守規矩傾向的人,被證明有一顆柔軟的心,如果他們跌倒的時候想要重新站起來,輔導的過程就會延長,需要多久就進行多久。基督徒的生命是一個一生之久悔改的賽程,因此門訓不守規矩之人將包括無數迴轉更新的點。

總的來說,我們所有人都傾向於不守規矩。我們走在神的界限之外,離開了神的現實。因此,勸誡是對所有事工的一般性描述,也是所有教導都會有的組成部分。在5:12中,教會的領袖被形容為“在你們中間勸誡你們的”。這是因為傳道與教導的基本工作就是將光明與黑暗、愛與自私、信心與恐懼、順服與不順服、謙卑與驕傲之間的對照展示出來。神子民所經歷的“一場美好講道”無可避免地會有勸誡的成分:我們不是靠着自己成長,而是在耶穌基督的安慰里成長。通過將我們的黑暗傾向帶向光明並將神光明目標的光展現出來,一般性的勸誡就是貫穿所有智慧和真理的一個主題。

3.恐懼的孩子

誰是灰心的人(字面意思是,“心小的人”)?就是那些在思想、感受和行動上都好像獨自生活在一個危險世界中的人們。他們帶着孤兒的心態在生活,容易膽怯、喪氣、焦慮、試圖證明自己,試圖控制不可控制的東西。他們為著自己的缺點和所面對的困難而泄氣。他們很容易放棄。你去輔導的那些人中有沒有任何一個人感覺像個失敗者,感到不堪重負?“神怎麼會愛我呢?”你應該要能看到你恐懼、受傷或灰心喪志弟弟妹妹們。

你如何勉勵?這種類型的人與不守規矩的人非常不同。輔導要求採取截然不同的輔導方法:“勉勵灰心的人”。當保羅說,“勉勵灰心的人”,他的意思就是如此。溫柔地與之同行。這個被翻譯為“勉勵”的字,強調在艱難之中給予個人化的安撫與慰藉。帶去真正的盼望。神對祂的應許是信實的。通過你所說和做的事情,以及你說話和行動的方式,通過你是誰,以及你如何關心,來傳遞神是如何的信實。給掙扎人們理由在生活中繼續前行:“神永不撇下你。祂一直與你同在。”主動去靠近那些喪氣的人,並留在他們身邊。愛就是這麼去做。

把這設想成主要是在培育的模式中輔導。你通常會預期緩慢的改變。他們要花更多時間,更多的重複,因此這是更緩慢的過程。這種聖經輔導的形式會持續地用應許、肯定、新的眼光, 邀請一小步一小步的改變,以此來勉勵他們。聖經常說,“不要害怕。我與你同在。要信靠。讓主作你的避難所,祂那裡是非常安全的地方。”撫慰、安慰和勉勵要發揮主導作用。它對準微小、緩慢的改變(雖然偶爾會有戲劇性的突破發生)。

正如警戒不守規矩的人一樣,勉勵灰心的人也要使用真理。但它們用的是真理的不同層面。這個層面是在神的靠近,以及人的親近的安慰中進行的:“祂與你同在。你不是孤單的。我知道這很難。我知道你受了傷,而且似乎不堪重負又感到困惑。神與我們同在,祂會幫助我們渡過一切困難。”通常,真理的一般警戒效果通常會有一個次要的層面。例如,在4:13-18中,保羅給那些憂傷之人的安慰被銘記在心的過程里,可能會暴露出虛假的盼望和絕望。對個人錯誤的準確認識,是在將恩典帶進內心的過程中緩慢成長起來的。

聖經給了我們許多具體的例子,是對灰心的掙扎者的慰藉。

在《出埃及記》6:9中,人們甚至都無法聽神說話,因為他們正在殘酷的奴役中沮喪無望。無論如何,主主仍然採取行動救贖他們,一直到15章,他們已經看見和聽見,並且被喜樂所充滿。

在《詩篇》77:3中說話的人感到如此苦惱和過度緊張,以至於他很難開口說話。透過紀念神大能的慈愛,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方位。

在熾烈的炎熱中,約拿頭暈眼花,因着失望喪志而不堪重負(拿4:8)。神給他蔭庇,帶去了安慰和恢復。

對於那些疲憊不堪、耗盡精力和心中焦慮的人(賽35:3-4),神給他們帶來豐富的祝福,給他們無須害怕的理由。那位被離棄的妻子在心中憂傷(賽54:6),神帶着喜樂的應許在她的苦難中與她相遇。那些因着他們的罪和苦難而靈里被壓傷的人呢?那位至高的神靠近他們,在他們的低落與需要中與他們同住(賽57:15)。

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中,保羅提供特別的安慰給那些可能因着所愛之人的去世而悲痛欲絕的人(4:13-18),或是那些面對逼迫當前的人(2:13-20)。對於那些在與罪的爭戰中掙扎着保持警醒的人,他也給予溫柔的慰藉和盼望(5:1-11)。

正如我們在自己身上也能找到不守規矩的傾向,所以我們所有人都容易灰心沮喪。個性不同;處境不同;行事方式不同,相對的緊張度或溫和度都不同。但“你們所受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林前10:13)。因此我們的主個人性的勉勵,也在我們的需要中碰觸我們每個人。神的應許處理每個人感知恐懼和沮喪的具體內容。

智慧和及時的靈活性是5:14的果子。因此,面對你對待一個灰心、焦慮的孩子的方式,與對待一個任性、悖逆的孩子不同。用兒童來作類比的方式能讓我們更直觀地思考。保羅教導我們,要在他們特定的掙扎中去了解我們的弟兄姐妹,然後給予合適的回應。他從來沒說,“警戒灰心的人”。對焦慮的人而言,承認個人的錯誤並不是第一步。如果你主要是在警戒他們,你只會讓他們更加沮喪。但是認識到他們的害怕與困難後,神的應許就變得甜美,能夠給予人生命。同樣的,保羅從來沒有說,“勉勵不守規矩的人”。幫助他們認識到神愛他們,並且不會拋棄他們,不是任性之人的第一步。如果你簡單地將仁慈的應許給予那些任性的人,你只會強化他們對神的印象,以為神跟你一樣,只是一個感傷的傻瓜;也會強化他們的自信,以為不論他們做什麼都能逍遙法外。但是在面對他們的罪時,神的應許就變得甜美, 能夠給予人生命。一位家庭式輔導員,因着認同年輕手足所面對的每種掙扎,應該對神的恩典與真理的多面性有着第一手的經驗,並能夠給予所需要的東西。

4.無助的孩子

我們已經看到輔導面對茁壯成長的孩子、悖逆的孩子和灰心的孩子時是如何不同。我們的第四種類型就是無助的人。誰是軟弱的人?設想某個需要持續不斷幫助的人。他們有明顯的限制,就好像一個嬰兒或殘疾的孩子,這些人的障礙意味着發生重大改變的可能性很低。他們可能一直都會需要幫助。他們可能永遠都不能靠自己走出去。你應該要設想你年幼的弟弟或妹妹是一個無助的嬰兒,或是正因一種嚴重的殘疾而受苦。

思考一下生活中不同的處境,在其中你的主要呼召是陪伴某人:去保護他們,供應他們的需要,主動關心他們,與他們一同堅忍。你要服事那些自閉症的人或智障的人,那些因阿茲海默症而受苦的人,或僅僅就是年老並且快死的人。你要輔導那些動作緩慢的人,或是受過極大痛苦的人:被虐待的、被拋棄的、受害的、貧窮的。你可能很看重好書;但那些你輔導的人可能有嚴重的閱讀障礙或者是文盲。如果你是家長,你已經服事過嬰兒。你會真的體驗到非常緩慢且耐心地工作是什麼樣子。可能你服事的人承受着不堪忍受的疼痛,不論這種痛苦是生理上或是關係上的。

有時候和軟弱的人在一起,最偉大的成聖會發生在關心他們的人身上,因為軟弱的受苦者不會也無法有多少改變。這就是為何我們對“成聖”的異象必須是團體性,而不只是個人性的(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這種家庭式輔導範式據理反對其他範式的個人主義)。那些“軟弱的”和“不那麼體面的肢體”要得到更多的體面、注意力和保護,正如《哥林多前書》12:22-26所說的。我們是一同成長的。

那你要做什麼?“幫助”或是“緊緊抓住”軟弱者。要照着字面意思這麼去做。對那些能力非常有限的人,千萬不要放手。他們可能需要持續不斷的扶助。他們需要保護,因為他們很容易被加害。他們需要幫助,因為他們軟弱。他們沒辦法自己生活。他們可能甚至無法請求幫助。要主動去持續幫助那些有局限和容易受傷的人。愛就意味着必須如此行。要服事一群缺乏改變和成長潛力的人,這樣的呼召生動展現了為何“輔導”事工要與“憐憫和公義”的事工攜手並行。當你要維護被《詩篇》10篇稱為受壓迫、無助、有需要、被錯待、被虐待、貧窮、容易受傷的人的權益時,你就是在緊緊抓住他們(被譯為“幫助”這個詞的字面意思)。這種抓住就是我們主要的工作。你幫助他們,為他們提供觸摸得到的好處。你採取主動。你去做一些實際、會帶來改變的事情。你適應他們的限制。而且在這樣的處景下,當建設性、勉勵和勸誡的話語——一個簡單的字——證明是合宜且有益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更具體地描述為“輔導”的時刻也將會出現。

人們的輔導需要各不相同。

不守規矩的人不願也不想聽從智慧的話。你堅持清楚、有建設性並且一針見血的講話。輔導關係經常包含着決定性的時刻。

灰心的人很難聽見,也很容易忘記。你堅持一遍一遍用各種新鮮的方式給予滋養生命的真理。輔導的關係通常會讓信心不斷累積。

但是軟弱的人甚至無法吸收太多,無法認真聆聽,也無法主動靠自己多多採取獨立行動。他們依靠外來的幫助。輔導關係在一個永久的模式中進行,目標是要在有限的能力範圍內能活出神榮耀的基本生活技巧。

軟弱者也是一個一般性的分類。我們全部,從定義和事實上來說,也都是軟弱的。《羅馬書》8:26談到我們的軟弱。它談到軟弱時,用的不是複數。它是單數的軟弱,作為我們在罪與死亡的邪惡面前一種無助的基本狀態的全面性描述;同時也全面性地描述了我們對外來幫助的需要。因此,耶穌會讚揚“靈里貧窮的人”並不是一個意外,那些人知道他們最基本的需要,就是需要外來的憐憫去保護、供應和拯救。知道我們基本的軟弱和多樣的軟弱,我們才意識到神承擔了我們多少,又是多麼牢牢地抓住我們。我們學到“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前12:9)。

並且我們所有人都遲早,或多或少,將變得軟弱。如果你活得夠久,你將會失去的剛好是一切:那些你最愛的人,你在工作與服事中的生產力,你的健康,你的金錢,你與世上正在發生的事情的相關性,可能是你的記性甚至是你的心智。然後你肯定會失去的就是你的生命。死亡是最終的,也是決定性的軟弱。大多數人在死後不久就不被記得:“花兒消亡,它們生長之處也不再記念它們。”一個月之後,沙漠之花的痕迹早已不在。人類的狀況就是軟弱。緊緊抓住那些軟弱的人,正如神記念你的本體,知道你不過是灰塵,卻帶着憐憫的心緊緊抓住你(詩103)。

魯益師在《四種愛》的第一章中傳神地捕捉到這種全面性的軟弱的狀況:

“我們對上帝的愛就其本質而言,必然永遠大半是需要之愛,而且經常純粹是需求之愛。我們常祈求神赦免我們的罪,或幫助我們渡過難關,這不正說明了這點。而且隨着人生閱歷的增長,我們必然會發現,活在世上,本身便是一個最大的需求;人生充滿缺陷、生澀、空虛,令人莫衷一是,只能求救於神,唯有祂才能解決一切不解之難題,使一切重上軌道。” (《四種愛》,P3)

我們毫不感到意外,一切禱告的基礎就是,主啊,求你憐憫。

( 下期繼續 )

Translated in full with permission from the Christian Counseling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CCEF) by Tree of Life Counseling and Research Center, Shanghai, China. Sole responsi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 rests with the translator.

This translation, Copyright © 2007 by the Christian Counseling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CCEF).The original article entitled Familial Counseling: The Paradigm for Counselor-Counselee Relationships in 1 Thessalonians 5, Copyright © 2007 was prepared by David Powlison,Director, CCEF. All content is protected by copyright and may not be reproduced in any manner withou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CCEF.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classes, materials, speaking events, distance education, and other services, please visit www.ccef.org.

FavoriteLoading收藏

Add a Comment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