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式辅导03:从《帖撒罗尼迦前书》5章看辅导员与受辅者之间关系的范式

原创 BC生命树 生命树辅导研究中心2019-06-27

图片

  • 作者 | 大卫•鲍力生博士
  • 翻译 | 陈冰洁
  • 原文版权归 CCEF所有,请勿用以牟利

2.悖逆的孩子

谁是不守规矩的人?“警戒不守规矩的人”所设想的是一个生命失序的孩子。这些都是罪的明显表现形式:懒惰、悖逆、上瘾、任性、操纵人、欺骗、冲动。他们的生命活在神上好的心意之外。他们任意妄为,这是一切罪的原型。在家庭式辅导的这个层面中,问题是很清楚明白的。这类型的辅导很困难,是因为对方的硬心、欺骗、公然抵挡和逃避。但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种辅导也最容易,因为问题很清楚。有一些非常具体的情形。一个人的苦毒、自怜和嫉妒出现在每一次的谈话里。一个男子定期使用色情网站。一个妻子已经出轨两年。一个丈夫将其爆发的怒气发泄在他的家人身上。一个青少年过着两面派的生活,周日与他的家人一起去教会,但是一边会嗑药、酗酒和小偷小摸。你应该清楚地看见自己那个正在出问题并且付诸行动的弟弟或是妹妹。

具体而言,不守规矩这个问题涵盖了我们所有特定的差错行为。新约(例如:可7:21-22,罗1:24-32,加5:19-21,提后3:2-7)、十诫和所谓“七宗致死之罪”(更准确的说是“七种类型的罪”)所列出的罪,使我们对之保持警觉。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中,保罗响起劝诫的音符贯穿在整个第四章中。这一章的前半部分给了一个处理行为的范例:他“严严地警告”他们关于性方面的不道德之事,并呼召他的手足活出圣洁和体贴的爱。这章的后半部分则显明事工中劝诫层面的一个不同面向。保罗教导的方式会将错误的观念和无知都带进光中。比如,让人看到有一种“没有指望的忧伤”。他讲出了一种能够带来深刻安慰的真实教导。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劝诫那仁慈与积极的方向。即使在坚定又清晰地说出是什么东西错了的时候,他会更小心地描绘对的样子看上去如何,以及恩典与真理的主如何与我们相遇,为的是要改变我们。爱的劝诫绝不是“痛打落水狗”,批判他们,并且把他们所有的错都说出来。惩罚性、控诉性的批判是恶者自己的作为,与基督那样带着救赎目的的直率截然相反。

你要如何劝诫?当台面上有一个具体形式不守规矩的表现时,辅导的过程将倾向清楚、直接,甚至戏剧性。当保罗说“警戒不守规矩的人”时,他是认真的。当有人越界时(神划定了重要的界限),你应该诚恳并且有建设性地指出来。当你需要去帮助某人改正时,你说话要直接,清楚地说出对错,坚持神的公义、怜悯和能力。你的目标是突破,一个作决定或回转的时刻(虽然决定性的回转将会是一生之久的工作)。那个罪是明显的(虽然其他的罪当然可能是隐藏的)。我们蒙召去辅导的方式是直接的、带着爱的对质。与之类比的就是儿童管教。直接地提出一个已经界定好的问题,并且建设性地处理它。

图片

通常,结果不管怎样都是决定性的。选项相对而言是明显的。一个人要不就转离罪拥抱神,要不就是转离神并选择将自己的罪合理化。圣经常说,“悔改,转离死亡之路。转向生命之主和一条新生命的路。”当处理人类游荡的倾向时,你常常很快就会知道一个人是否要阻碍你。辅导可能是简短的——如果心是刚硬的话。但如果一个有不守规矩倾向的人,被证明有一颗柔软的心,如果他们跌倒的时候想要重新站起来,辅导的过程就会延长,需要多久就进行多久。基督徒的生命是一个一生之久悔改的赛程,因此门训不守规矩之人将包括无数回转更新的点。

总的来说,我们所有人都倾向于不守规矩。我们走在神的界限之外,离开了神的现实。因此,劝诫是对所有事工的一般性描述,也是所有教导都会有的组成部分。在5:12中,教会的领袖被形容为“在你们中间劝诫你们的”。这是因为传道与教导的基本工作就是将光明与黑暗、爱与自私、信心与恐惧、顺服与不顺服、谦卑与骄傲之间的对照展示出来。神子民所经历的“一场美好讲道”无可避免地会有劝诫的成分:我们不是靠着自己成长,而是在耶稣基督的安慰里成长。通过将我们的黑暗倾向带向光明并将神光明目标的光展现出来,一般性的劝诫就是贯穿所有智慧和真理的一个主题。

3.恐惧的孩子

谁是灰心的人(字面意思是,“心小的人”)?就是那些在思想、感受和行动上都好像独自生活在一个危险世界中的人们。他们带着孤儿的心态在生活,容易胆怯、丧气、焦虑、试图证明自己,试图控制不可控制的东西。他们为着自己的缺点和所面对的困难而泄气。他们很容易放弃。你去辅导的那些人中有没有任何一个人感觉像个失败者,感到不堪重负?“神怎么会爱我呢?”你应该要能看到你恐惧、受伤或灰心丧志弟弟妹妹们。

你如何勉励?这种类型的人与不守规矩的人非常不同。辅导要求采取截然不同的辅导方法:“勉励灰心的人”。当保罗说,“勉励灰心的人”,他的意思就是如此。温柔地与之同行。这个被翻译为“勉励”的字,强调在艰难之中给予个人化的安抚与慰藉。带去真正的盼望。神对祂的应许是信实的。通过你所说和做的事情,以及你说话和行动的方式,通过你是谁,以及你如何关心,来传递神是如何的信实。给挣扎人们理由在生活中继续前行:“神永不撇下你。祂一直与你同在。”主动去靠近那些丧气的人,并留在他们身边。爱就是这么去做。

把这设想成主要是在培育的模式中辅导。你通常会预期缓慢的改变。他们要花更多时间,更多的重复,因此这是更缓慢的过程。这种圣经辅导的形式会持续地用应许、肯定、新的眼光, 邀请一小步一小步的改变,以此来勉励他们。圣经常说,“不要害怕。我与你同在。要信靠。让主作你的避难所,祂那里是非常安全的地方。”抚慰、安慰和勉励要发挥主导作用。它对准微小、缓慢的改变(虽然偶尔会有戏剧性的突破发生)。

图片

正如警戒不守规矩的人一样,勉励灰心的人也要使用真理。但它们用的是真理的不同层面。这个层面是在神的靠近,以及人的亲近的安慰中进行的:“祂与你同在。你不是孤单的。我知道这很难。我知道你受了伤,而且似乎不堪重负又感到困惑。神与我们同在,祂会帮助我们渡过一切困难。”通常,真理的一般警戒效果通常会有一个次要的层面。例如,在4:13-18中,保罗给那些忧伤之人的安慰被铭记在心的过程里,可能会暴露出虚假的盼望和绝望。对个人错误的准确认识,是在将恩典带进内心的过程中缓慢成长起来的。

圣经给了我们许多具体的例子,是对灰心的挣扎者的慰藉。

在《出埃及记》6:9中,人们甚至都无法听神说话,因为他们正在残酷的奴役中沮丧无望。无论如何,主主仍然采取行动救赎他们,一直到15章,他们已经看见和听见,并且被喜乐所充满。

在《诗篇》77:3中说话的人感到如此苦恼和过度紧张,以至于他很难开口说话。透过纪念神大能的慈爱,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方位。

在炽烈的炎热中,约拿头晕眼花,因着失望丧志而不堪重负(拿4:8)。神给他荫庇,带去了安慰和恢复。

对于那些疲惫不堪、耗尽精力和心中焦虑的人(赛35:3-4),神给他们带来丰富的祝福,给他们无须害怕的理由。那位被离弃的妻子在心中忧伤(赛54:6),神带着喜乐的应许在她的苦难中与她相遇。那些因着他们的罪和苦难而灵里被压伤的人呢?那位至高的神靠近他们,在他们的低落与需要中与他们同住(赛57:15)。

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中,保罗提供特别的安慰给那些可能因着所爱之人的去世而悲痛欲绝的人(4:13-18),或是那些面对逼迫当前的人(2:13-20)。对于那些在与罪的争战中挣扎着保持警醒的人,他也给予温柔的慰藉和盼望(5:1-11)。

正如我们在自己身上也能找到不守规矩的倾向,所以我们所有人都容易灰心沮丧。个性不同;处境不同;行事方式不同,相对的紧张度或温和度都不同。但“你们所受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林前10:13)。因此我们的主个人性的勉励,也在我们的需要中碰触我们每个人。神的应许处理每个人感知恐惧和沮丧的具体内容。

智慧和及时的灵活性是5:14的果子。因此,面对你对待一个灰心、焦虑的孩子的方式,与对待一个任性、悖逆的孩子不同。用儿童来作类比的方式能让我们更直观地思考。保罗教导我们,要在他们特定的挣扎中去了解我们的弟兄姐妹,然后给予合适的回应。他从来没说,“警戒灰心的人”。对焦虑的人而言,承认个人的错误并不是第一步。如果你主要是在警戒他们,你只会让他们更加沮丧。但是认识到他们的害怕与困难后,神的应许就变得甜美,能够给予人生命。同样的,保罗从来没有说,“勉励不守规矩的人”。帮助他们认识到神爱他们,并且不会抛弃他们,不是任性之人的第一步。如果你简单地将仁慈的应许给予那些任性的人,你只会强化他们对神的印象,以为神跟你一样,只是一个感伤的傻瓜;也会强化他们的自信,以为不论他们做什么都能逍遥法外。但是在面对他们的罪时,神的应许就变得甜美, 能够给予人生命。一位家庭式辅导员,因着认同年轻手足所面对的每种挣扎,应该对神的恩典与真理的多面性有着第一手的经验,并能够给予所需要的东西。

4.无助的孩子

我们已经看到辅导面对茁壮成长的孩子、悖逆的孩子和灰心的孩子时是如何不同。我们的第四种类型就是无助的人。谁是软弱的人?设想某个需要持续不断帮助的人。他们有明显的限制,就好像一个婴儿或残疾的孩子,这些人的障碍意味着发生重大改变的可能性很低。他们可能一直都会需要帮助。他们可能永远都不能靠自己走出去。你应该要设想你年幼的弟弟或妹妹是一个无助的婴儿,或是正因一种严重的残疾而受苦。

思考一下生活中不同的处境,在其中你的主要呼召是陪伴某人:去保护他们,供应他们的需要,主动关心他们,与他们一同坚忍。你要服事那些自闭症的人或智障的人,那些因阿兹海默症而受苦的人,或仅仅就是年老并且快死的人。你要辅导那些动作缓慢的人,或是受过极大痛苦的人:被虐待的、被抛弃的、受害的、贫穷的。你可能很看重好书;但那些你辅导的人可能有严重的阅读障碍或者是文盲。如果你是家长,你已经服事过婴儿。你会真的体验到非常缓慢且耐心地工作是什么样子。可能你服事的人承受着不堪忍受的疼痛,不论这种痛苦是生理上或是关系上的。

有时候和软弱的人在一起,最伟大的成圣会发生在关心他们的人身上,因为软弱的受苦者不会也无法有多少改变。这就是为何我们对“成圣”的异象必须是团体性,而不只是个人性的(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种家庭式辅导范式据理反对其他范式的个人主义)。那些“软弱的”和“不那么体面的肢体”要得到更多的体面、注意力和保护,正如《哥林多前书》12:22-26所说的。我们是一同成长的。

图片

那你要做什么?“帮助”或是“紧紧抓住”软弱者。要照着字面意思这么去做。对那些能力非常有限的人,千万不要放手。他们可能需要持续不断的扶助。他们需要保护,因为他们很容易被加害。他们需要帮助,因为他们软弱。他们没办法自己生活。他们可能甚至无法请求帮助。要主动去持续帮助那些有局限和容易受伤的人。爱就意味着必须如此行。要服事一群缺乏改变和成长潜力的人,这样的呼召生动展现了为何“辅导”事工要与“怜悯和公义”的事工携手并行。当你要维护被《诗篇》10篇称为受压迫、无助、有需要、被错待、被虐待、贫穷、容易受伤的人的权益时,你就是在紧紧抓住他们(被译为“帮助”这个词的字面意思)。这种抓住就是我们主要的工作。你帮助他们,为他们提供触摸得到的好处。你采取主动。你去做一些实际、会带来改变的事情。你适应他们的限制。而且在这样的处景下,当建设性、勉励和劝诫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字——证明是合宜且有益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更具体地描述为“辅导”的时刻也将会出现。

人们的辅导需要各不相同。

不守规矩的人不愿也不想听从智慧的话。你坚持清楚、有建设性并且一针见血的讲话。辅导关系经常包含着决定性的时刻。

灰心的人很难听见,也很容易忘记。你坚持一遍一遍用各种新鲜的方式给予滋养生命的真理。辅导的关系通常会让信心不断累积。

但是软弱的人甚至无法吸收太多,无法认真聆听,也无法主动靠自己多多采取独立行动。他们依靠外来的帮助。辅导关系在一个永久的模式中进行,目标是要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能活出神荣耀的基本生活技巧。

软弱者也是一个一般性的分类。我们全部,从定义和事实上来说,也都是软弱的。《罗马书》8:26谈到我们的软弱。它谈到软弱时,用的不是复数。它是单数的软弱,作为我们在罪与死亡的邪恶面前一种无助的基本状态的全面性描述;同时也全面性地描述了我们对外来帮助的需要。因此,耶稣会赞扬“灵里贫穷的人”并不是一个意外,那些人知道他们最基本的需要,就是需要外来的怜悯去保护、供应和拯救。知道我们基本的软弱和多样的软弱,我们才意识到神承担了我们多少,又是多么牢牢地抓住我们。我们学到“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前12:9)。

并且我们所有人都迟早,或多或少,将变得软弱。如果你活得够久,你将会失去的刚好是一切:那些你最爱的人,你在工作与服事中的生产力,你的健康,你的金钱,你与世上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相关性,可能是你的记性甚至是你的心智。然后你肯定会失去的就是你的生命。死亡是最终的,也是决定性的软弱。大多数人在死后不久就不被记得:“花儿消亡,它们生长之处也不再记念它们。”一个月之后,沙漠之花的痕迹早已不在。人类的状况就是软弱。紧紧抓住那些软弱的人,正如神记念你的本体,知道你不过是灰尘,却带着怜悯的心紧紧抓住你(诗103)。

鲁益师在《四种爱》的第一章中传神地捕捉到这种全面性的软弱的状况:

“我们对上帝的爱就其本质而言,必然永远大半是需要之爱,而且经常纯粹是需求之爱。我们常祈求神赦免我们的罪,或帮助我们渡过难关,这不正说明了这点。而且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们必然会发现,活在世上,本身便是一个最大的需求;人生充满缺陷、生涩、空虚,令人莫衷一是,只能求救于神,唯有祂才能解决一切不解之难题,使一切重上轨道。” (《四种爱》,P3)

我们毫不感到意外,一切祷告的基础就是,主啊,求你怜悯。

( 下期继续 )

图片

Translated in full with permission from the Christian Counseling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CCEF) by Tree of Life Counseling and Research Center, Shanghai, China. Sole responsi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 rests with the translator.

This translation, Copyright © 2007 by the Christian Counseling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CCEF).The original article entitled Familial Counseling: The Paradigm for Counselor-Counselee Relationships in 1 Thessalonians 5, Copyright © 2007 was prepared by David Powlison,Director, CCEF. All content is protected by copyright and may not be reproduced in any manner withou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CCEF.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classes, materials, speaking events, distance education, and other services, please visit www.ccef.org.图片

FavoriteLoading收藏

Add a Comment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