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式輔導01:從《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看輔導員與受輔導者之間關係的範式
- 作者 | 大衛•鮑力生博士
- 翻譯 | 陳冰潔
- 原文版權歸 CCEF所有,請勿用以牟利
“我們又勸弟兄們,
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
勉勵灰心的人,
扶助軟弱的人,
也要向眾人忍耐。”
《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4節告訴了我們一種怎樣的輔導關係範式?這些被呼召要去耐心地警戒、勉勵和扶助他人的“弟兄們”是誰?而這些關懷的接受者,被形容為自我意志強烈、灰心喪志或是生活失去能力的人,又是誰呢?當我們將《帖撒羅尼迦前書》作為一個整體來傾聽時,就會清楚地看到這封書信描繪——並且提倡——以家庭範式來理解“輔導員-受輔導者”之間的關係。年長的孩子們要幫助年幼的。因為有需要的人會帶着各種不同的問題前來,有智慧的人必須在愛里有很強的適應力。
讓我們想象一個大家庭。其中孩子們的年齡範圍,從嬰兒一直延伸到年輕人。他們的能力範圍也是差異頗大,從完全的無助和依賴(嬰兒與失去自理能力的人)到那些能夠照顧其他人的人。有些人表現得具有毀滅性;另一些人很焦慮;有些人的能力非常有限;另一些人既能承擔責任又有建設性。在家庭內部,關懷通常會發生在兩個彼此互補的層面上。愛的主要責任在於父母一方。其次,則是年長的孩子對他們的弟弟妹妹們承擔起父母那樣的積極責任。年長的兄姐們會表現得像父母,成為“代位父母(譯註:in loco parentis)。雖然他們仍然是孩子,但他們已經成長到足以承擔一部分愛的責任與權柄。
這樣的事工概念貫穿《帖撒羅尼迦前書》。當然,父親就是“神我們的父”(1:3-4)。他已經揀選並深愛他家中的每個孩子。但當他們成長起來後,這些孩子們就開始承擔起照顧弟兄姐妹們的責任。 保羅、西拉、提摩太都是年長並且有智慧的哥哥,但是他們對待自己的弟兄姐妹們卻表現得像一位母親和父親(2:7-12)。他們展現出自我犧牲的溫柔和忍耐,教導他們的手足如何生活,如何去愛。他們並不是父母。但是他們的奇特角色卻內嵌在父母這個角色上。保羅與他同工們的行為是“父母式”的,在做神要他們做的事情。這是一個重要的細微差別。
這是一個可以用來概念化輔導並予以實踐的卓越範式。輔導的給予者就是承擔責任的年長兄姐。那些接受他們輔導的人則被描繪為年幼的弟弟妹妹,他們由於自己的頑梗、懼怕和有限,需要不同類型的幫助。《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4節是一段經典文本,講到在為個人量身定製事工時彈性和適應力的重要性。對於任性的人、沮喪的人和殘疾的人,你不會採用同一種方式,而且你必須親自處理。在這個文本里,講道和教導的應用都是輔導主要目標的延伸,這樣的輔導有着我們已經注意到的這種家庭式的感覺。
這是在向我們表達什麼樣的輔導關係呢?
首先,它是從委身的和有感情的家庭紐帶中產生的。家人式的愛會綿延數年、數十年,甚至一生之久(雖然主動介入的時刻或階段可能相對較短)。例如,這是一封遠方的來信,保羅主動所寫。他寫信給那些他清楚記得並顯然深愛的人,他為他們苦惱。他急切地為他們禱告。他盼望能再見到他們。
第二,這種關係以白白給予的愛為標誌。保羅與他的同工們甚至有意識地強調其中沒有財務方面的動機,強調他們個人感情的持久濃烈,以及他們自己負責經濟需要這一事實。在面對他們手足的輔導需求時,這些人並非來自家庭以外、按服務收費的代理父母:奶媽、保姆、孤兒院的女舍監,或純粹是專業人士。這些兄長不是為了計時收費而表現得像父母,他們在需要輔導的人身上有更深的投資,這些人的福祉是他們的責任。
第三,輔導的人顯然是受助者的手足。提供和接受家庭式輔導的人都擁有同一位父親,他們都從父親那裡領受輔導所需的素材。對不同類型之人的洞察力是上帝的洞察力。因人而異的處理方式是基督如何接觸不同人的方式。輔導的內容是聖經的內容。這種態度正是年長的兄姐對一位年幼手足所投入的那種奇異的愛。這裡有着一種獨特的雙重責任感:第一,是為了弟兄或姐妹的;第二,是給予父母的。
這種家庭的範式會拒絕任何本質上就是要把事情專業化的輔導範式。這不是一種“專家-客戶”的關係,建基於前者中性技巧及客觀理論的專業性上。這種關係是愛的形式,在這愛中,你關懷你的妹妹,不論她是多麼討厭、懼怕,或發育遲緩。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更詳細地解讀《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4節。但首先,我們要用這種家庭式的概念來反對舞台背景中其他輔導員-受輔導者的關係範式。這種家庭關係的比喻說法在對比之下將展現出其獨特的力量和美好。
其他輔導員與受輔導者的關係範式
在過去的100年間,已經有許多關於如何概念化輔導關係的範式被提出來。當然,在每種情況下,輔導關係的其中一方都被指定要為另一方的益處行事。但不同的輔導模型卻在使用不同的隱喻來架構其關係的類型。
用來描述目的性交談的各種隱喻是很容易識別的。每一個隱喻都是通過類比一些人類事務的其他舞台來勾勒它的主導主題。例如,以下是在專業心理治療圈內已經有巨大影響的九個範式:
• 輔導以一種科學的方式發揮功能。心靈考古學者在作研究,挖掘一個人的內在生活,對所發現的數據提供技術分析。目標是要深入到心理動力中去獲得對個人的洞見。
• 輔導是從動物訓練中獲得靈感。熟練的馴獸師會使用獎賞機制逐漸消除不良行為,並塑造新的行為。目標是行為的改變。
• 輔導提供一種有目的的友誼形式。一個關心且值得信任的朋友花時間去汲取另一個人的真實感受和想法。目標是一種矯正性的經驗:去感受被另一個人理解,去發現自己最深處的直覺和被認可的感知,而不是被否定和質疑。
• 輔導是團隊運動的隱喻的發揮。教練會建構出一個比賽計劃,以期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教練的工作是糾正和指導,幫助選手發展出更多能夠在每場比賽中實行的技巧。目標是根據彼此的期望來制定一個框架。
• 輔導的運作就像醫學。醫生診斷病人的疾病,為的是開出適合的藥物或其他治療方案。臨床模式的目標要不就是治癒病理狀況,要不,也是更普遍的,就是緩解令人痛苦的癥狀。
• 輔導提供教育。教師-哲學家會找到學生世界觀中的操作性預設,並教導學習者如何沿着不同的方向來思考,以作出不同的選擇。目標是再教育。
• 輔導是通過對科技的類比所建構出來的。工程師會給計算機重新編程,使不同的思考程序發生,好讓計算機的系統不會死機或是陷入無休止的循環。目標是去修理無法正常運行的機械。
• 輔導是以印度教的門徒訓練為榜樣。大師通過教導尋求者冥想的技巧,來達成自我超越的體驗。目標是要激起如洋海般一體與和平的體驗。
• 輔導的進行過程像法律。律師作為客戶的顧問,致力於幫助客戶分析已經發生的事,對案件提供明智的判斷,並建議如何進行才是最好的。目標是要從可供選擇的選項中接受明智的諮詢。
有時,一種範式會佔主導地位,但通常出現的是一些範式的組合。毫無疑問,這些範式中的每一種都有其優點。每種隱喻都會引發對幫助提供者和幫助尋求者的不同定義。每一種都表達出和聖經模式的特定類似性。這九種中的每一種,若是作為次要的隱喻和類比,可以使輔導關係中的一些特徵顯得尤為生動。但是沒有一種足以供應一個兼具總體性和控制性的範式。如果用它們來建構對輔導給予者和輔導尋求者的期待,都會產生誤導。
當然,所有的範式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方需要幫助,而另一方尋求成為幫助。但是,生活中的問題與計算機故障、科學奧秘、醫療疾病,或是對支援夥伴的需求相比,從根本上說,它們在哪種程度上能說是一樣的呢?當輔導的問題出現時,沒有一個隱喻準確地抓住了給予需要之人以幫助的真正意義。如果你仔細觀察,每一個輔導的問題都不可避免地是要在我們的受苦和罪中找到幫助。輔導所處理的,是那些幫助一個人在面對“你是誰”和“你正面對什麼”的問題時,能夠好好活着的東西。最能精準描述輔導在做什麼的詞,是事工。
每種形式的輔導都以 “事工”的形式在運作。不論其它隱喻會起到什麼作用,都是試圖將輔導活動重新定義為其他事物。那些將人類心理理論化以及實踐心理治療的人,他們的意識邊緣都到覺察到,輔導從其本質上而言是“教牧性”的。那些先鋒人物——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是公開如此表示的,但是卻強烈地傾向用醫療類比,而不願用事工類比。他們明確地提出自己的理論和輔導是科學的、精神病學的、精神分析的和精神治療的。但是他們每個人都在一些時候意識到自己實際上所提供的是一種世俗形式的教牧關懷:“精神治療是一種世俗形式的事工。”
輔導事工的聖經範式
聖經向我們提供了一些輔導關係的互補範式。每一種都跟我們之前所描述的九種模式截然不同。當把它們放在一起,它們就創造出一幅關於輔導關係的完整圖畫。作為聖經輔導的特徵,有三個互補的主題已經闡述過。加上來的第四個主題是家庭式輔導,會進一步豐富整體的畫面。
• 輔導作為事工的一種形式。它首先表達出基督話語的事工,其次,是基督憐憫的事工。耶穌基督是主的僕人,基督的僕人將主的真理與愛個人化,給予一個或一群需要幫助的人。
• 輔導將照顧他人視為教牧關懷的一個方面。一位小牧人(也是基督的羊)在照顧大牧人的羊群的福祉。耶穌基督就是群羊的大牧人,祂為我們捨棄自己的性命,祂始終看顧我們。我們是小牧人,也為羊群而捨命,為的是彼此照顧。
• 輔導表達出一種形式的同儕間的彼此相愛。神子民中的一位,通過建設性的誠懇對話和實際行動來幫助另一位。耶穌基督是那位主和君王,我們都是在祂之下的同輩,被呼召有智慧地彼此關懷。
事工式、教牧式、彼此式和家庭式的範式,應被看作是首要的和起定向作用的異象。它們不應該被當作是從屬的類比,或只是服務於其他主要範式的一種隱喻。是什麼造成這些隱喻如此的不同?對初學者而言,這是在明確的上帝指引下運作的。它們將輔導員放置在神之下,首先也是一位“受輔導者”(同屬群羊,同為僕人、同儕和弟兄),而不是佔據一個獨立的專業地位。不論其他九種範式中的一種會捕捉到怎樣令人回味的豐富特色,它們只有在這些聖經範式管制的目光中被理解時,才能達成它們要為有目的性的對話所帶來的意義。
每一個聖經主題都在強調某些事情。事工的範式強調為他人的益處而服事的行動。牧人的範式則講述教牧的領導和權柄,特別是透過在愛中說誠實話來支持和保護他人。彼此式的範式突出聖經輔導如何不太是專家-客戶關係,又如何是同儕間以互惠原則彼此相待。
這篇文章將不會重複我們已經熟知的基礎。藉著這些基礎聖經輔導已經定義了另外三個智慧輔導的範式。我們將要探索的是,聖經輔導的這第四種顯性隱喻,也就是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中所呈現的家庭式範式。本文其餘的部分,將會揭示家庭式模型的應用,來看神要我們通過這個範式如何去概念化並且實踐關係。
核心教導
在《帖撒羅尼迦前書》2:7-12中,保羅取用父母親身上最好的特性來作為定義性的隱喻、以介定他身為“手足-輔導員”的角色,這個角色的工作是要去改變他那些年輕弟弟妹妹們的生命。毫不奇怪的是,“受輔導者”的角色也可以用孩子的不同特性去理解。
在接下來的部分,我們會描述四種不同類型的孩子-手足-受輔導者:相對成熟的、剛愎任性的、焦慮的和受限制的。第一種類型是對帖撒羅尼迦人總體狀況的概括。後面三種則是將5:14中呼召成熟者去關懷的三種特定問題類型的成員概括出來。但四種類型都是輔導的接受者。他們的需要,自然也是不同的。
( 下期繼續 )
Translated in full with permission from the Christian Counseling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CCEF) by Tree of Life Counseling and Research Center, Shanghai, China. Sole responsi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 rests with the translator.
This translation, Copyright © 2007 by the Christian Counseling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CCEF).The original article entitled Familial Counseling: The Paradigm for CounselorCounselee Relationships in 1 Thessalonians 5, Copyright © 2007 was prepared by David Powlison,Director, CCEF. All content is protected by copyright and may not be reproduced in any manner withou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CCEF.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classes, materials, speaking events, distance education, and other services, please visit www.ccef.org.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