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輔導不是”系列01:聖經輔導不是聖經+補充聖經的心理學

作者 | 洪奕蕾 張法芸

聖經是上帝用來啟示祂自己的絕對真理。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則是人類根據自己對自然和道德秩序的研究與理解所建構出來的知識體系。因此,不論其真確性如何,最多只是上帝所賜下的普遍恩典,其權威性完全無法與聖經相提並論,也就更談不上某些心理學者所宣稱的那樣,心理學可以成為聖經的補充。

聖經作為幫助人的資源,其信息是充足的,心理學的前提、觀點與結論需要接受聖經真理的檢視,而且其被檢視後的結果不論多麼符合聖經,也不能等同聖經本身的權威。不單心理學是如此,聖經之外的其他任何知識來源的權威性都是如此。因此,除了聖經之外,沒有一個知識體系足夠權威和全備,可以裝備我們去做輔導的工作。

聖經不只是有關於上帝的自我啟示,也是關於祂的創造的權威著作。上帝創造宇宙萬有,因此萬事萬物只能根據上帝的啟示,而不是根據人類墮落、有罪、有偏見的發現來定義和理解。

啟示revelation

聖經不只是有關於上帝的自我啟示,也是關於祂的創造的權威著作。上帝創造宇宙萬有,因此萬事萬物只能根據上帝的啟示,而不是根據人類墮落、有罪、有偏見的發現來定義和理解。

心理學不是人類最良善最真誠的意圖,而是墮落的人類在墮落的世界中發展出的一個墮落的學科。所以最終結果並不是它可能會錯,而是必定會錯,因為它預設了一個不符合聖經描述的世界。例如:沒有靈魂的人類、沒有罪、人是純粹生物性的存有,等等。

心理學對於社會之所以仍有某些用處,完全是因為上帝普遍恩典的緣故。但那不表示心理學抓到了什麼正確的東西,只差聖經再幫它加入一些真理,而這正是融合派(又稱整合派)的方式。

心理學對世界和人性的根本理解是錯的,但是因着上帝的普遍恩典,心理學會有部分很正面的內容,但對於這些內容的使用方式,也當受到聖經的限制;而輔導只有在根基上、核心上甚至方法上都完全合乎聖經,才能為生命帶來真實的改變。

聖經輔導是“以聖經作為一切輔導理論與方法的最終依歸”

因為萬事萬物皆為上帝所創造,它們的意義也是造物主所派定;因此,當說到聖經的智慧是全面性而且無所不包的時候,我們意思是指聖經能理解所有的事物,而不是指聖經包含人類所知一切議題的所有信息。

聖經並沒有像百科全書那樣談論每個問題;也沒有提供公式化的問題處理技巧。但聖經涉及的範圍非常寬廣,包括所有人類都會遭遇的普遍性問題。比如:關係中的衝突、財務上的壓力、對身體健康或疾病的回應、教養子女的問題和生活的孤單,等等。聖經也對現代特有的問題說話,例如:憂鬱、焦慮、躁狂、精神分裂和注意力缺乏障礙,等等。

當聖經被正確解釋和小心應用的時候,就能為我們提供包羅萬象的智慧,去了解我們是誰、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人如何改變以及神在福音中為人的改變所做的供應。

神在祂的話語中所賜下的智慧是獨特且強大的,聖經全面地論及了所有人在所有景況中的罪與苦難。透過用禱告的心默想經文,以及一顆願意接受神學引導的心,基督徒會發現聖經對創造、墮落和救贖的教導,如何貼切地為生活中的所有議題提供了具體、有用的洞見。當基督徒能準確地詮釋又貼切地應用聖經時,聖經就會活潑有力地催生並驅動出輔導的理論與實踐,以至於我們的概念架構和實踐方法都能自然地從聖經中產生出來。

聖經輔導相信聖經在輔導方面的權威性、足夠性和切身性;聖經輔導的理論和實踐都深深紮根於聖經,因為這是唯一可以激發真實改變的力量來源。

神的普遍恩典雖然為人類生活帶來許多美好的東西,但它不能醫治靈魂 。因為,它雖然能限制罪的毀滅性力量,卻不能使人成聖。

我們確信,有無數資源可以幫助我們建立關於人的知識,但除聖經以外,沒有一種資源可以建構出一套包含一切的輔導原則與實踐系統。

在輔導過程中,聖經並不是唯一的信息來源,但卻是詮釋、檢驗這些信息及其來源唯一無誤且權威的真理。

不但如此,聖經所提供的信息具有無與倫比的超越性,因為它是上帝對事物本質的宣告。被造界的一切並非先以價值中性的狀態存在,後來才被上帝賦予意義。

上帝宣告一切被造物要成為其所要成為的樣子,並且將其意義詮釋給人。所有的事實都是受造之物的事實,它們之所以需要被詮釋出來,乃是為了我們需要知道這一切存在的意義。

舉 例

大部分基督徒都相信,信徒的婚姻和上帝之間存在着一個三角形的關係:上帝是在三角形的頂點,夫妻雙方則是另外兩個對應的點。不過,信徒婚姻當中這個三角形的關係,並不會使他們的婚姻不再發生問題。許多接受此一觀點的基督徒治療師,應用這個觀點的方式是藉着增進夫妻雙方的關係,來讓這個三角形的關係穩固。

因此,他們可能加上另一個非常流行的概念──愛的銀行。這個概念旨在描述每個人要如何在他們的關係中保持愛的狀態。但問題是什麼?問題在於這整個概念的基礎是個人的感受:當你對一個人有正面的情感時,你就可以感覺到愛。

所以,根據這個思路,每個人都要努力讓自己在對方心中的戶頭維持盈餘狀態,不要負債。而行動上,就是要人去做更多可以達到存款效果的事情,藉着做更多這樣的事情去創造愛。所以,如果我們只去看這個行動本身,的確是在“服侍別人”。但這種對別人的服侍卻有着非常自私的動機。聖經和心理學永遠無法融合,因為它們的根基不同。當聖經教導要聚焦於基督的時候,心理學卻教導人要聚焦在自己身上。

聖經和心理學永遠無法融合,因為它們的根基不同。當聖經教導要聚焦於基督的時候,心理學卻教導人要聚焦在自己身上。

雖然一對夫妻與神之間存在的是三方關係,但是當我們加入心理學來解決夫妻問題時,反而摧毀了這個三角形關係裡面的活潑動力。

神呼召我們用愛別人來回應祂的愛,但這並不是因為要讓我們為自己在關係中維持存款有餘的狀態。愛別人的行動不是建基於對被愛的期待,而是因為我們被呼召去愛──不論對方的行動如何。我們的愛不一定能跟上我們的情緒,但“愛”是我們的責任。

心理學家約翰•高德曼(John Gottman)提出挑剔、自我防衛、蔑視和冷戰是最傷害關係的四種行為。他是一個非基督徒,做了無數的研究,並且擁有一個婚姻實驗室,想要幫助解決婚姻問題。世界上還有許多其他非常好的觀察和精彩的觀點,都在談論如何介入調停婚姻問題。但我們之所以不能完全接受約翰的研究,不是因為他是一個非基督徒,而是因為他只看到了部分的真理。

是的,根據《以弗所書》第四章的原則,我們要用愛心說誠實話、不要說污穢的言語、不要含怒到日落,等等。但是,這些好行為會從哪裡來呢?《以弗所書》讓我們看到,對這些行為的要求,來自同一卷書前面的經文:我們在基督里是新造的人;我們與基督連結——這才是我們可以和別人有積極正面關係的原因。

高德曼對如何修復婚姻的結論是修復夫妻雙方的溝通方式;但聖經輔導則聚焦於修復個人與基督的關係,然後從這個地方開始往前走。

參考書

l 《真愛真言——論教會中的輔導》 (Speaking Truth In Love: Counsel In Community ),大衛•鮑力生(David Powlison) 著,徐宗琦、魏孝娥 譯,改革宗出版社,2010年。

l 《聖經中有心理學嗎——基督信仰與心理學的四種對話模式》, 許惠善 著,台灣校園書房出版社,2007年。

l 《聖經輔導入門:輔導原則與實踐的基本指南》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Counseling),Wayne A Mack等 著,江淑敏 譯, 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2003年。l 《邪魔登講台》(心理學和邪靈啟示),張逸萍 著,生命出版社。

FavoriteLoading收藏

Add a Comment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