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养身与心系列讲座ADHD (多动症)第二讲 | 合神心意的理解:什么是ADHD/ADD?

讲员 | 高老师

引言

  • 本场讲座是六次ADHD系列讲座中的第二讲,介绍什么是ADHD以及如何理解。可能有不少人会问:“为什么你们要花一整场的讲座时间去谈什么是ADHD,却还是没处理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我们想尝试帮助大家建立一个符合圣经的框架来看这个主题。我们相信人类既是灵性的也是物质的存有。人因着上帝的设计而拥有物质的身体,身体的各样影响会冲击人的道德回应。我们重视完整的人在其完整的人生处境中的各种状况,也承认灵魂与身体的交界存在模糊性。因此,我们在第二场讲座中所做的是,力求对生理因素与器质问题保持敏锐。因为这也是人的处境,而上帝正是在这个处境中呼召人信靠和顺服。这些因素虽然并非决定性的,但确实可以影响人们的感觉、思维、选择与关系。因此,在讲到孩子的问题时,我们将不只是从个别行为的角度去探讨和思考如何处理;也不是光拿着圣经去压孩子、让他们听话就够了。人是上帝的形象、罪人和受苦者,基督徒同时还是圣徒。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思考:怎样才是在教养我们的孩子?牧养孩子的时候,我们需要怎样的平衡?我们既需要知道怎么去引导他们的心,也需要知道怎么去教导他们的行为;也就是,怎么去爱他们?而爱的其中一个方式是,既要真的认识他们处境中的短处和限制,也要认识他们的罪行。当我们能理解什么是他们的限制的时候,我们对罪也才能有更准确的判断和智慧的处理。所以第二场讲座将介绍ADHD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用合乎真理的方式去理解、看待它。至于应该要怎么处理、怎么帮助孩子们的行为和心,将会留待后面几场讲座中继续探讨。

讲座正文

我会从三个角度来分享:1)打破对ADHD的一些迷思和错误认识;2)应该怎样看待ADHD,它是一种疾病吗?或者也可能它有一定的功能和优势?3)怎样在爱中去接纳孩子的全部、建造我们的孩子,知道他们身上既有神的形象(image of God),也会有弱点,并且知道,因为这些弱点是生理性的,所以它们并不是罪。

打破迷思

首先,我们进入打破迷思这个环节。下面我会列出一些对ADHD的认识和想法,请想想这是你们同意的还是不同意的?

  • 第1点:“ADD和ADHD是一样的。”它们在中文里常被称为多动症;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在英文里,有时会听到有ADD和ADHD两种不同的名称,你们觉得是不是一样的呢?毕竟名字看上去是不同的。

英文的ADD就是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注意力缺陷障碍);ADHD当中增加的 H是Hyperactivity,表示“过动”。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只用ADHD而不用ADD,因为其实ADHD包括了ADD的很多描述;中文也就统称为多动症。但并不是所有患注意力障碍的人都在行为上有多动的表现。‍‍

  • 第2点:我的孩子虽然上课、写作业的时候会分心,但是看动画片、玩手机或玩游戏的时候却很专注,所以不可能有ADHD。

这是很多人的看法。我小时候好像也常常很容易分心,我父母就会说,为什么你看动画片的时候这么认真?但是,这个看法显然是不对的。因为看动画片时有专注力非常容易,它并不需要一种主动的专注,而更多是在一种被动的参与过程中。

  • 第3点:我的孩子很安静,上课的时候坐得很好,也不讲话,他不可能有ADHD。

我在开始解释这个名词的时候说到,ADHD所包括的一部分人群并不一定有过动,他们只是不专注。也就是说,有很多人现在虽然坐在电脑屏幕前听我讲话,但他们的脑子可能正在别的地方想着别的事情。这就是一种不专注。所以这一点也是一种迷思。‍‍

  • 第4点:“有ADHD的人会拖延、丢三落四、粗心和不守时。”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不会把不守时当成是一个人有ADHD的表现;因为不守时可能更多是一个品格问题,我们会说这个人不重视这件事,所以才常常迟到。可是时间的观念对很多有ADHD的人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此外,他们常常不太能把自己的东西摆放得有条理;他们容易丢三落四;当他们有压力的时候,不太能控制自己的专注力,所以他们会拖延。但在他们身上的这些表现并不完全是品格问题。这才是一种对他们的正确认识。

  • 第5点:“成年人不会有ADHD。”

实际上,我们会比较容易看见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这个问题。然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学习到一些方法来帮助自己,在不专注时仍能完成一些工作,包括处理生活中的事情,所以他的ADHD并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在本系列之后的讲座中,将更多地解释ADHD会怎样影响成年人的生活,甚至对婚姻也会有很多影响。所以,认为成年人不会有ADHD是一个迷思。成年人也会有ADHD,只是他的表现不会像青少年和儿童那么明显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成年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会学到怎样去隐藏它。

概述

现在我们来谈什么是ADHD。ADHD是一个统称,其中包含三种类型。一开始提到的ADD指的是注意力缺陷,是一个旧称。现在三种类型都被统一称为ADHD,中文的翻译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特点为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或多动症-冲动模式,对功能或发育造成干扰。”这里摘录的描述和三个类型的特点,都是中文DSM-5(精神障碍诊断雨统计手册第五版)的翻译。所以这不是我的定义,而是心理学界、包括医生会这样来解释ADHD。之后我们也会从圣经的角度来思考:这个名词是在帮助我们;还是说它有一些局限?此外,这里说到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的障碍,这涉及对它的解读:它到底是一种疾病?是因为大脑的结构出现问题而产生了行为上的问题?还是说有一些环境也在不断塑造我们的大脑,以至于后天的环境也会重新影响大脑的一些的结构和回路?

ADHD三种类型中的第一类是“注意力不集中”;就是不专注,没有把注意力分配到一件事情上。它“是指人在工作中分心,难以持续集中注意力以及缺乏条理。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非是主观违抗或缺乏理解。”我想最后一句话是比较重要的,说明你不是主观上有一个动机的问题,不是你不想去专注。就好像现在你坐在电脑前,你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很想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是你同时可能还是在做别的事;或者你会突然回头想起来,不记得刚才老师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这就是一种注意力不集中。但是这个时候并不是因为你主观上不想来听这个讲座,也不是你不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而是你在某种能力上有一个局限。所以,当有人直接对这个人讲话的时候,他会好像没有听见一样;或者当老师突然向一个学生提问的时候,学生的思想好像在别处,但却没有在做一些明显会干扰他注意力的事,也没有噪音;可是他的大脑已经出现在别的地方,因此他会很难按照指令与要求去做事。这会导致他不能完成家庭作业,或者甚至在成人的生活当中,不能完成家务和其他工作。比如有人在做家务的时候会发现:我刚刚开始做这件事情,但走过客厅时突然发现还有另一件事情没有做,我会马上就去做另一件事;这也有可能是一种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然后,他还会经常容易回避,不喜欢、不愿意做那些需要持续用脑的事情。比如说,家庭作业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的一个任务,或者一些青少年和成人不愿意写报告、绘制图表或者阅读冗长乏味的文章。

不知道现在听讲座的各位,是不是很多人会觉得自己也有ADHD。因为现在我们的社会文化,包括手机,是一个蛮大的、让我们很不容易专注的一种工作或生活方式。因为我们现在接收到的非常多信息都很碎片化。比如‍我们坐下来打开手机本来是为了要看一下日程表,可是一打开手机发现那么多未读消息,我的注意力马上就会被分散去做别的事了。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确实有很多东西并没有在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比较专注的习惯,而是很容易打碎我们本来就已经很脆弱的专注力。所以,今天的讲座并不是让大家参加完了之后觉得突然眼睛被打开了,发现周围都是ADHD或者自己也是ADHD;而是想帮助你们去看到ADHD都有哪些表现。像‍‍刚才我们讲到的这些挑战,都会让人容易去忘记一些事情。‍‍‍‍可能我的待事项办清单上有很多事情,可当我做了一件事又跳到另一件事情时,我大概就忘记前面的事了;‍‍我知道今天一共要完成多少事,所以忘事并不是主观上我不愿意去做,‍‍而是客观上有一些限制和挑战。‍‍

‍‍第二种类型是“多动”,“是指人看上去经常在动来动去,包括在不恰当的场合中显得过度焦躁不安、拍拍打打或唠唠叨叨”。比如,在课堂上经常会讲话,‍‍跟邻座的同学摆小龙门阵。“对于成年人,多动症可能是持续不停的活动,表现出极端的躁动或骚扰他人。经常忙忙碌碌,好像被上了发条一样(例如:在饭店就餐或开会需耗时较长时,会感到不能坚持或不舒服,导致可能被其他人理解为烦躁不安,难以相处)”。

第三种类型是“冲动”,“是指人在不加考虑的情况下‍‍做出鲁莽的行为,可能造成不好的后果或伤害,或者希望立刻‍‍得到回报,或者无法享受到延迟满足感。‍‍冲动的人在社交方面可能容易冒犯到别人,或者过度干扰他人,或者不考虑长期后果就做出重要决定”。‍‍比如,他经常会话多,会打断别人,在一群人讨论时,经常会抢话,‍不能按顺序来发言。如果其他人跟他说你可不可以等一下,‍‍之后你再去问他刚才想说什么时,他可能就忘记了。

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冲动是ADHD的三种主要行为。有些ADHD患者只存在一种行为问题,还有一些则同时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冲动的问题。大部分患者是组合型ADHD。有些青少年儿童的注意力比较不能集中,但很多时候大家只会看到他‍‍没完成作业、‍‍不守时等行为上的表现,不太会注意到这是注意力方面的问题。“注意力缺陷‍‍等于没有专注力”(这不是说他们在‍‍玩手机和‍‍电脑时无法专注一长段时间)‍的意思其实并不是说专注力不存在,而是有注意力缺陷的人不会‍主动去管控自己的专注力,将其分配到该专注的事上。“分心的人就像是野餐中的孩子,完全不会考虑其他理由或任何危险,只是任由好奇心的引导。这样的人往往充满了矛盾。他们时而注意力超级集中,时而恍惚走神;他们时而表现得任性冲动,时而表现得思虑周全;他们常常会被什么问题卡住,但又往往会突然萌发新想法或新念头。”(哈洛韦尔&瑞提,2011)所以,你会看到这人充满了矛盾,他周围的人也会因此对他产生一些误解。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个讲座,希望帮助大家认识ADHD到底会对人有什么影响。

‍‍研究统计发现,男性的ADHD可能比女性更为常见。‍‍但是,ADHD的‍‍女性更多的表现可能不是在行为上的冲动、会做一些让你看得见‍‍和观察得到的事情;‍‍而是她可能人很安静地坐在这里,但脑子在别的地方。这也是一种专注力缺乏。‍‍我不知道统计上男性比女性更多是否有统计误差在里面,因为有些人并不容易被观察到。

‍有一些ADHD的孩子小时候非常多动,‍长大之后却不治而愈。但,‍‍大部分的人长大后也不会变好,‍‍因为这跟大脑的发育顺序有关系。‍‍大脑的发育是从后往前发展的。大脑的结构中,后面的部分是小脑,负责管理一些平衡动作、精细动作的能力;‍‍然后是顶叶,它也有部分类似的功能;然后到前额叶。‍‍大脑最后发育成熟的部分是前额叶,就是大脑前面的部分‍;‍‍很多人把它比喻成大脑的刹车,‍‍是用来分配大脑资源的。‍当后面的大脑在负责处理很多信息时,前面大脑的执行功能‍‍是由前额叶来做的。比较新的研究说我们要到25岁左右,大脑才会完全进入到‍‍发育成熟的阶段,那时大脑的刹车系统就发育完成了。这时‍‍有一些冲动的行为会减少,因为你的大脑发展已经比较完全,可以‍‍帮助我们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可是‍‍有些人因为之前患有ADHD,他没有学到怎样去‍‍管控自己的注意力,以至于‍‍很多行为问题也会带入到成年之后。甚至‍在‍他小时候,因为ADHD所产生的行为问题给他带来了很多其他问题,包括情绪上的、关系中的问题,这些也可能在他长大后‍‍不断成为一个恶性循环,继续影响他的生活。‍‍所以注意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现象,与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家庭环境、个人、兴趣爱好,‍‍甚至对压力的敏感程度和睡眠营养都有关系。‍‍刚才我也讲到手机的问题,‍‍有可能我们这代人不是伴着手机长大的,小时候没有手机;可是当我们‍‍现在的生活离不开电脑、手机和社交软件的时候,‍‍注意力的问题就很容易被触发。‍‍

是不是好动的孩子就有ADHD?‍‍就是有注意力缺陷?‍‍也不一定。其实有很多东西,很多其他的疾病或者是挑战,也会使人看上去是好动的,或者有一些行为的问题,‍‍但不一定都是因为注意力缺陷。而且,有时候要看你是在什么时候好动,‍是‍不是在一个不合理的场合好动。有一些场合‍‍或者说有一些孩子比较喜欢户外运动,你强迫他坐很长时间他不行,但他还是可以安静坐一段时间的。‍‍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性的过程。我们之后会讲到怎样诊断ADHD。

可能听完这个讲座之后,有人会发现自己教会‍的‍某某孩子‍‍就是有这些行为表现,那么他是不是就有ADHD?但是,今天的讲座并不是装备大家去给别人下诊断的;而是希望帮助大家‍‍认识到在我们可能还没有这些概念与理解,所以只会用别的东西来解释‍某个孩子‍不守时和不完成作业之类的行为。‍‍我们希望帮助大家更多认识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真的会有这样的局限,‍‍我们可以怎样去理解他们的痛苦。他们其实本身也是受苦的人。这会帮助我们‍‍从圣经的角度来看到这群人的时候,不会仅仅是简单地说人是罪人、那是动机的问题;‍‍说他们明明知道应该这样却不去做,一定是动机的问题。因为当他在生理上有缺陷时,就如‍‍每个人的5个手指头伸出来不都是一样长,那我们是不是需要把他们都拉到一样的长度,还是我们可以接纳他们?‍‍有些人的注意力就是比较容易专注,有些人的注意力就是不容易专注,‍‍和另一些人‍‍不一样。我们该怎么理解他们的行为,以至于我们不会把一个‍‍行为上的问题延伸成动机上的问题?所以,‍‍这个讲座是为了帮助大家去理解别人的挣扎、别人的痛苦,‍‍以至于我们可以学习怎样帮助到他们。‍‍当然这个讲座上我可以谈及的内容也真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只是一个开头‍。最后我会给大家推荐一些阅读资料,‍‍这些延伸的阅读可以帮助你们。如果你们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可以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很多人可能会说:我很想知道‍‍我们家小孩有没有ADHD,网上有没有什么测试可以做一下,给我吃一颗定心丸。‍‍很不幸的是并没有这样一个简单的‍‍测试。如果有人说你在网上做一下某个测试就知道了,‍‍你也不要信。因为诊断ADHD是复杂的过程,医院里的医生也并不是跟你谈完话后就马上可以给你诊断的。

怎样诊断ADHD

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ADHD症状是多动。出现一些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活动以及冲动,这是正常现象。‍‍刚才我讲到大脑的发育是从后往前的,当我们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孩子的注意力时间就是没有成人那么长。所以不要看到他注意力不集中就认为他有ADHD。对于ADHD患者而言,这些行为首先必须是在程度上较为严重;其次是出现频率较高,持续6个月以上,也就是说要看他的注意力持续到底有多长时间;还有他的这个行为是否非常一致的持续着;‍‍‍第三是在不同的场合,比如在社交、学校或‍‍有其他成年人工作的场合中,都‍‍很严重地影响到他需要完成的事情,‍‍降低他完成任务的能力。‍‍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我们才能说他‍‍可能会有ADHD。

整个评估过程在做的是建立一个‍‍人的病史,而不是单一的测验。‍;而且必须由比较有经验的医生,比如儿科医生、心理医生,‍‍或者是专门治疗ADHD的精神病医生来做。他们通过全面的检查,并且排除‍一些其他的生理因素之后,‍‍才可以下诊断;这些排查比如像一些视觉、听觉的测验,确认这个孩子‍是否有困难听清楚别人给他的指令。医生‍‍还需要排除一些其他医疗或精神类疾病的可能性。比如自闭症、抑郁症或焦虑症,或是学习能力障碍。这些有可能是ADHD的共病;但也有可能是由这些问题所导致的注意力问题,‍‍而不是由注意力的问题所导致的其他情绪或者精神上的一些问题。‍‍之后,医生还需要从家长、老师或其他监护人那里更多了解‍‍孩子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由于医生只能在诊疗室中听家长给他的反馈,只能很短暂地在‍‍诊疗室中看到孩子的表现,无法看到孩子在家里和学校的表现。‍‍这个时候就会需要‍‍一些补充的信息。我以前在学校实习的时候,常会收到一些家长发给我们诊断ADHD需要填的表格。老师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医生反馈,告知我在课堂上观察到孩子的行为是怎样的,‍‍然后医生才能够完善这个孩子的病史,做出更综合的诊断和评估。‍‍

儿童最早在4岁时就可以开始进行诊断。大部分的ADHD患者在读小学‍‍之前就会因为各种行为问题引起大家关注。也有一些人比较不容易被发现,直到长大之后‍‍才意识到可能有注意力的问题。‍‍但是如果要诊断一个成人是否有ADHD,‍‍就必须要要追溯到至少12岁之前,看看是否能发现他有一些相关特征。‍‍所以整个诊断过程并不是什么高科技,‍‍而是医生借着谈话、问问题、倾听和了解患者,进而作出判断并下结论。

‍‍“严重的程度”是区分正常儿童与多动症儿童的一个指标。‍它所指的不只是某个行为是否导致了一些人们不想要的後果;‍‍而是明显超出正常范围,以至于严重干扰了他的社会功能。‍‍社会功能是什么?比如:他的学习成绩差,‍‍常常不能获得应该学到的知识,不是因为他对学习不感兴趣,‍‍而是因为他常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同等的时间中,相较于别人他学到的知识就少了很多;或者是由于过动而常常不能遵守纪律,打扰到‍‍老师的正常教学过程;或者也会因为冲动的行为和朋友‍‍发生冲突。只有达到‍‍社会功能受损的程度,我们才对它做出相应的诊断,‍‍而不是有这些特征的人都是ADHD。

拥抱不同:如何看待诊断?

讲了这么多ADHD的特征,我们怎么样来看待‍‍这个诊断呢?‍‍首先,很多时候——至少在我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中国人是非常不喜欢被诊断的。因为‍‍在没有被诊断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好像还可以安慰自己说问题没那么严重,‍‍一旦诊断后就觉得被贴了标签,好像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了。或者我们会说:“我真的需要诊断吗?‍‍反正我也就这样,诊断也不能做些什么。”‍‍那诊断有没有好处呢?其实诊断的好处还是蛮多的。比如,‍‍我们感冒或者生了什么病,你会不会去医院要个诊断?你会的。‍‍因为你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问题?是不是我‍跟别人真的很不同?还是我只是有自己的一些特征而已?我真的到了一个很严重的程度?还是我只是有这样一些性格特征?比如说,有的孩子也有这些行为表现,但是过段时间他自己会好起来,不需要旁人做一些什么事情来干预。‍‍而且,诊断可以帮助我们不去把一些可能只是‍‍简单的行为问题升级到道德层面。比如,刚才讲到一个孩子经常迟到,我们是否要把这个行为看成是他‍‍不重视学习任务,需要更严厉管教他?还是说‍‍他有这样一个挑战,需要我们想些方法可以让他‍‍更好地去分配注意力、更好的使用时间?所以,诊断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认识‍‍自己和别人;知道他是有一些生理的局限或者那不是,而是一些动机的问题,需要被‍‍管教。‍‍诊断可以为这些判断提供非常重要的理由。

‍‍但诊断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刚才我们讲到一些刻板的印象:‍‍如果一个人被诊断为ADHD,我们就容易‍‍会对他有些偏见,把他贴一个标签;‍‍甚至有人会因被诊断而有一些病耻感。但是,‍‍我们希望诊断可以帮助大家看到:ADHD是一个光谱;不是所有的ADHD都有同样的表现;这个诊断‍‍‍‍当中也有三个不同的类型,有些人表现出来的是注意力不集中,有些人表现出来的是冲动,有些人表现出来的是多动。‍‍

诊断会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会把这个诊断当作一个借口。‍‍我们可以反思一下:什么是行为正常,什么是不正常。‍‍‍‍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的某个问题行为只是不被一些特定环境接纳,‍‍但是换一个场合可能就会变成一个优点。比如:冲动可能带来一些麻烦,但同时也会很有创造力。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你可以去接纳一些冲动的行为;但这当中同时也应该有一条线,要有智慧地分辨、知道在什么时候需要去意识到它的危害,‍‍包括走神、分心、做白日梦。在‍‍临床上,很多时候都会发现这些人非常具有艺术细胞,‍‍有很奇妙的想象力;甚至有些人走神并不是因为生来注意力有缺陷,而是后来‍‍在压力中、在家庭环境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诊断可能会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有时候我们也可能会过度诊断。‍‍为什么?因为想要在教育的过程或在教育的系统中得到一些‍特殊的照顾。‍‍至少在美国或者其他一些国家,如果你有这个诊断的话,考试时间是可以被延长的,‍‍这时候人们就会非常有动力让自己的孩子得到这样一个诊断。‍‍‍‍但是,现在的学校学习和工作方式,对于学生或个人‍长时间专注度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可能并不是你的专注力真的有问题,而是这个要求被提得比较高,‍‍导致现在的ADHD确诊量不断处于上升趋势,‍‍又同时可能是误诊的一种后果。‍‍

这里还有另一些迷思要澄清。

  • “ADHD的小孩是因为家长‍‍管教无方,应该要继续有更多管教,就不会有注意力的问题了。”这显然是一个迷思。因为正如刚才所讲的,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孩子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而是他们正在面对一些困难、缺陷,但又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所以更不知道如何和父母去沟通,寻求帮助。
  • 此外,我们中国人非常不喜欢小孩吃糖,是不是?有人说:“吃糖会引起ADHD”。这也是不对的。因为ADHD是一个大脑功能,吃糖还不足以在这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大脑的结构。
  • “ADHD不会遗传。”关于这一点确实有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会遗传,甚至很主流的心理学解释也认为会遗传。但是我在做研究的时候发现,有些医生会对此提出质疑。

哪些因素会引起ADHD?

现在我们来看看哪些风险因素会引起ADHD。请注意,这不是说当你有这些因素的时候,就一定有ADHD。因为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也不能确定ADHD的病因就只有这几个。风险因素是说这会让你得ADHD的风险增高。

主流科学家还是认为ADHD有很高的遗传性。有人观察到ADHD患者存在脑功能的缺陷,比如,额叶功能低下。我们前面讲到额叶有刹车的功能;在额叶–特别是前额叶–、基底节区、前扣带回皮质、小脑等部位的功能异常,五羟色胺的功能下降,这些都是他们认为有遗传连接的地方。有研究认为遗传基因的影响高达75%(Hinshaw & Ellison, 2016),甚至我还看到其他一些书里写达到76%,认为当父母有ADHD的时候,孩子也会呈现出ADHD的一些行为问题,这是因为一种脑功能的遗传。另外神经生化和精神药理学研究发现,ADHD患者大脑内的神经化学递质出现失衡,例如在患者的血和尿中检测到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ADHD那么过动,是不是神经递质太容易激活,让人做很多冲动的事情。但其实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会使用的药物并不是抑制剂,而是一种兴奋剂。刚才讲到ADHD并不是没有注意力,而是他的注意力需要比较强大的刺激才能激活。所以,这里讲到神经递质的失衡,是说多巴胺不够多到足以激活他的大脑去专注;因此,很多时候医生会使用的药物是一种兴奋剂,而不是一种抑制剂。

其他的风险因素还包括母亲在怀孕的时候有没有抽烟、喝酒、吸毒或者是接触到一些毒素?年幼的时候是不是接触到铅?出生的时候体重是不是较轻或者是早产?产后有没有出现缺氧?缺血、缺氧会引发大脑的一些疾病或者甲状腺功能障碍,这些都是会引起ADHD的先天性危险因素。而研究也同时发现,家庭和心理社会因素也会有影响。例如小时候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破裂或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有抑郁症、冲动、反社会行为或物质成瘾;家庭经济困难;童年与父母分离、受虐待、学校教育方法不当等。这些比较困难的生活状态和不良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发病的诱因或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

先天 vs. 后天

马泰是一位加拿大的医生,是治疗创伤和毒品成瘾方面的专家。他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写了一本关于多动症的书。因为他自己就被诊断有ADHD,但他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对不对?所以从世俗角度来讲,他仍然可以取得很高的学位;所以并不是说被诊断为ADHD就意味着这辈子一事无成了。重要的是,当我们承认有这个问题的时候,怎样去干预它。而这位医生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主张多动症既不是一种病,也并非遗传获得,它的本质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无法集中注意力,是因为你对要做的那件事缺乏内在的动力。

怎么说呢?‍‍首先他质疑‍‍存在ADHD的基因,科学界确实没有发现有什么基因会导致ADHD的大脑‍‍结构跟别人不一样。‍‍他认为这是一种遗传的易感性(就是前面讲到的风险因素),比如父母有ADHD会让孩子更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出同样的行为。特别是因为人在婴儿时期的大脑发育非常快,这时候的家庭环境对于‍‍ADHD的易感人群非常重要。就好像‍代代相传并不一定是因为‍‍存在同一个基因,而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塑造。‍‍他说的自我保护机制,‍‍是指人在超负荷的压力面前会进入一个状态,就是选择“战”或“逃”。‍‍‍对于婴儿和孩子来说,由于他的能力非常弱小,‍‍所以在面对某种超负荷的压力时,他们没有任何自身的资源可以帮助他,要战还是要逃这两个选项对他们来说都不存在。这会‍‍导致在他必须承受家庭当中的一些压力的同时,又没有办法‍‍去抵抗和回应这个压力。‍‍比如,父母争吵的时后他不可能让父母停止争吵,‍‍也没有能力离开这个环境,这时他唯一的自我保护机制‍‍就是不理会,不把注意力分配在这里。这时候他大脑‍‍就发展出来一个功能,让他不去想这些事情,让大脑不去参与。虽然‍‍这是在他婴儿时对环境的一种反应,但他会‍‍携带这种处理压力的方式进入到成年期。婴儿时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而婴儿大脑神经回路的发育极大程度上会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父母的情绪会‍‍决定孩子成长的氛围是和谐还是冲突。‍‍因此‍‍马泰博士认为,如果父母是喜悦的、情绪稳定,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孩子的大脑就能正常发育;如果父母精神压力很大,孩子就会吸收那些压力。那可以‍‍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可能你并不一定曾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但孩子会感受得到,‍‍特别当他是婴幼儿的时候。那么他们要怎样处理压力呢?他们只能放弃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于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就被写入孩子的大脑程序。‍‍10年甚至50年后,他们被诊断为多动症或者注意力缺陷障碍,‍‍但他们不是生病,只是发展了一套自我防御机制。这套机制‍‍本来只是为了在儿童时期保护他们,却在青少年直至成年时期还在运作,‍‍于是变得不合时宜;也就是说,你虽然已经脱离危险,‍‍这个创伤是在过去的,所以你现在已经不在危险当中了,但大脑却认为你还在危险当中‍。曾经保护你的屏障,现在成为一个障碍。

我觉得马泰的这种解释,对于后天环境怎样影响ADHD行为的‍‍产生是一个非常有洞见的观察。并不是说我在这里介绍他的理论,‍‍就代表我同意这是唯一引起ADHD的因素;‍‍我只是觉得这有非常大的可能性。因为不同的人会‍‍有ADHD的问题,可能是基于很多复杂环境综合的‍‍结果。‍

ADHD‍带来的挑战

‍‍科学家发现,患有ADHD的人大多在两个认知功能上会有挑战,‍‍这是他们的短板。‍‍第一个是工作记忆能力。“工作记忆能力”会让你的大脑可以同时处理两件以上的事情;比如你想要去哪里以及如何去那里,去了之后要做什么。有ADHD的人的工作记忆能力比较差,因此他们很难一次记住多步骤然后顺利完成。比如牧师在讲台上说:“请你们打开《哥林多前书》‍‍第14章,我们一起来读24节到40节。”我不知道当我给出这么多信息的时候,有多少人可以跟上,可以翻到这卷书开始读这几节?因为‍‍‍‍这会牵涉到你的工作记忆能力,需要你‍‍在打开圣经的时候,还能想着要打开哪卷书,接下来要读‍‍哪里。很多有ADHD的人听到这个指令时,可能就听到第一句话,或者只听到最后一句话,所以‍‍他很难记得住。可能他愿意顺服老师或家长给他的指令,‍‍但‍‍他会忘记之前老师或者家长给他的指令是什么。这是‍‍工作记忆能力的一个短板。‍‍

第二个‍‍挑战是在认知执行功能方面会有一个调整。大脑的认知功能涉及到提前做计划、想策略,还有组织能力。当你的认知执行能力有缺陷的时候,甚至‍‍会影响你去洞察别人的情绪而做出回应。这个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ADHD的人可能被误认为是自我为中心,因为他们不太容易看出来别人的情绪,以及自己要如何做出回应。他们也没有组织纪律性,不会提前做计划。‍‍比如你会看到一些孩子在‍‍社交场合中,不太容易去‍‍抓住别人的意思,所以他的反应会‍‍让人觉得非常冲动;但对他来说可能是一件很合理的事,‍‍因为他没有观察到别人的情绪,‍‍不知要怎样来回应才是比较符合社交规范的行为。又‍‍比如前面我们提到过的,他没有按照顺序发言,可能会抢答,‍‍他没法有计划地‍‍参与到一个活动中。这就是认知执行功能‍‍有缺陷时会出现的行为‍。这也包括迟到的问题。‍‍很多时候‍‍,对有ADHD的人来说,时间只存在两种:“现在”和“不是现在”的区别。‍‍对没有ADHD的人来说,我可能会说:“现在几点?我还有半个小时讲下面的内容。”但是对于ADHD的人,他会说:“时间还没有到,我们是9:30对不对?‍‍还没到9:30,所以就还不是现在。”从现在9:05到9:30中间这25分钟对他们来说,是有无限的可能。‍‍当然25分钟确实还不是很紧急,可有时候当他只剩‍‍5分钟时,他还是觉得“没有到9:30,还可以慢慢讲”,所以这时他就比较难守时。到9:30他才会意识到:“时间到了,我还没有做完,还有好多东西没有讲完。”‍‍所以就会出现比较焦虑的状态;‍‍‍‍但是别人看到就会说他没有守时。他的迟到,或在‍‍该交作业的时间交不出作业,‍‍都因他很难理解时间需要怎样来分配。‍‍所以这也是一个认知执行功能出现缺陷的时候,会产生的行为上的问题。‍‍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有很多电子产品、社交软件,‍‍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强化ADHD行为。这跟我们大脑的奖赏机制有很大关系。当我们的一个行为带来愉悦的感觉、释放多巴胺的时候,‍‍这个行为就会被强化、被锁定下来,我们大脑的神经元的连接也会被附着下来。网络游戏、社交软件等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强大刺激,大脑会立刻释放大量的多巴胺,让人异常兴奋。有ADHD的孩子更加容易被这种刺激吸引,因为他们的大脑更加渴望强烈的刺激,因此会加重ADHD的注意力问题和其问题行为的程度。我们的大脑是很节省资源的,‍‍我们很愿意追求一种更容易的奖赏和愉悦,‍‍而不愿意花更多时间集中注意力来得到相同程度的奖赏。比如我们可能更喜欢去看一部电影,而不是去读整本书,因为看电影很容易,‍‍但是读整本书需要很专注。我们很喜欢看短视频,‍‍甚不愿意去看完整的电影;我们会看一些电影的解说,连‍‍安安静静坐着‍‍把一部电影看完的两个小时都不愿意花,就花十几分钟听别人把这电影给讲完了。‍‍这些都是大脑的奖赏机制在不断“强化”,或者是“引起”ADHD的一种影响因素。包括睡眠,可能一些有ADHD的人会‍‍用电子产品会用到很晚,影响睡眠,而睡眠不足‍‍又会强化ADHD的行为。

ADHD知多少?

现在我们再次进入打破迷思这个环节。

  • “多动症是真的存在吗?我们是在给冲动的行为和不听话找借口吗?”

我们可能之前并不熟悉有ADHD这样一个概念存在。但是当我们承认它真实存在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为孩子不听话找借口。因为我们可以承认它存在的同时,想办法怎样用比较符合这个人特点的方式帮助他。

  • “老师说我的孩子不注意听讲,作业马虎,成绩排名是倒数,他是笨还是懒?”

很多时候,当我们没有这个概念的时候,大概就只有这样来解释一个孩子为什么不专心听讲、为什么常常丢三落四、成绩不好…。我们觉得他是懒、不够努力,或者智力上不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或许需要去寻求诊断。诊断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帮助我们不要为孩子贴标签,或对孩子过分要求。当然孩子还是需要为他们的行为负责任。我们只是承认,与没有ADHD的人相比,有ADHD的孩子要做到同样的程度,会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是否我们需要强迫他们也做到和没有ADHD的人一样呢?

ADHD有哪些危害?‍

我们前面提到过一些共病。“共病”的意思是当你有ADHD的时候,可能同时也会存在着一些其他的挑战。比如,学习障碍、焦虑症、行为障碍或抑郁或药物滥用等,在ADHD患者中很常见。当你已经表现出注意力上的弱点时,很容易同时发展出来一些其他的问题,像是情绪上的焦虑,或者英语成绩不好。可能,你还有一些其他的学习障碍存在,如读写障碍之类;如果没被及时诊断出来,很容易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一些误解,而这些误解会引起“次发性症状”。比如说学习成绩不好,会被认为是不认真、不努力、懒惰、拖延、叛逆、不遵守纪律等,但这些孩子其实在智力上没有问题,也不完全是品格的问题。就像前面提到的,很多成为ADHD专家的医生学者在成长过程中都有ADHD,但他们仍然可以达到学术上的一定高度;所以ADHD不是他智力上的缺陷,而只是在执行功能上有一些短板。这些ADHD的孩子本身在智力上都是很聪明的,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他成绩不好,就归因说是他笨或是懒惰,对他们是很大的伤害。如果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生理的、注意力的问题,如果我们承认它、接纳它,就会更容易地去思考要怎样去干预、怎样帮助他们;这时他们就可能会表现得很好。很多时候,有ADHD的孩子其实很聪明,老师也会觉得这个孩子如果可以专注,成绩会很好,因此家长和老师都会对这些学生有一些期望。但是当这个孩子没达到你的期望,你就容易失望和受挫时,这时你的情绪也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这些伤害可能包括让他的自我形象受损、认为自己就是做不好事情、对自己没有信心,而且常容易被别人或被自己打击,会有很多消极的自我认知。尤其是在国内,我们对学习成绩非常看重,所以当成绩不好时,很容易影响自我形象,就会自我认同说自己就是一个差生。这个“差生”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甚至会超过字面上成绩不好的意思,而是被当作是道德上的问题,比如说不认真,或者冲动、经常打断老师,是一个坏孩子。这是一种道德上的论断,会给他的自我形象造成很大的情绪伤害。道德论断的伤害也会出现在同侪的人际关系中。有ADHD的孩子在社交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没有注意到某些细节(比如容易抢答问题),所以很容易被同学嘲笑,甚至被霸凌、被孤立。这都是ADHD的一些次生性危害。ADHD对家庭也有很大影响,当我们的孩子有这种挣扎的时候,父母也会因为孩子ADHD所导致的行为问题,经常被老师叫去学校;或者你对自己有这样的孩子感到羞耻,很难接纳他;或者会产生家庭纠纷,因为对于怎样教养这样的孩子,父母可能会产生不同意见,因此导致家庭冲突或婚姻问题,比如:“如果孩子有多动症,只要给他吃药就好了。”或者,“如果我们的孩子有多动症,也不要给他吃药。”可能很多时候,我们是不倾向于让孩子吃药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ADHD的治疗有哪些方式,怎样可以帮助他们。

在爱中彼此建造:ADHD的治疗

尽管ADHD没有治愈的方法,但当前的可用治疗措施在减轻症状并提升机能上,还是非常有效的。这当中包括药物、辅导或教育培训具体的技巧,或者把这三样放在一起的组合治疗。我读的一本书里记载了一个非基督徒心理学家的经历,他观察到什么能够帮助到ADHD的孩子们。他说:

 “我从事这行已经很久了,从1978年就开始治疗患者,久到足以知道什么是对的。我曾经看过被关进监狱的青少年,因为家庭中至少有一位家长坚持继续爱着这个孩子,所以多年后,他获得了成功的人生。我看过被一所又一所学校退学的容易分心的孩子,每间学校的老师都说这个孩子是他们见过“最糟糕”的学生,结果,到了25岁,他已经拥有资产达百万美元的公司,日子过得很快乐。我见过容易分心的青少年沮丧到想要自杀,甚至真的试图自杀,但是几年后,他却帮助我辅导其他青少年,告诉他们生命可以更美好。我遇到过一个女孩,她曾蜷缩在我办公室的地上,哭泣着打自己的头,说着自己有多笨、人生多悲惨,希望自己的生命能立刻结束,结果,几年后她坐在我办公室沙发上跟我说,她拿到了医学院入学通知,她快要结婚了,并且要开创自己的事业了。我还治疗过一个男孩,他整个青春期除了吸大麻不做任何事情,结果到了二十多岁的时候,他找到了好工作和心仪的女朋友,他的人生圆满而成功。差别在于爱。当然,治疗也有帮助,帮助可能还很大。身为儿童精神科医生及学者,詹森喜欢采用经过科学证明的有效治疗方法,比如使用奖惩制度教导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我则会建议采用任何有效的方法,只要这个方法安全合法。我会建议药物治疗、神经反馈、小脑刺激、健康食品、行为治疗、团体治疗、伴侣辅导、家庭治疗以及个人治疗。但是,其中最有效的良药还是爱 ,因为爱可以改变一切 。”  ( 哈洛韦尔 & 瑞提 ,2011 )

这个非基督徒的心理学家在他的治疗经历中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是技巧。我们生命树公众号曾发过一篇文章《技巧不能提供生命,但关系可以》。这个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今天讲了这么多关于ADHD的行为表现、有什么症状,并不是让大家去对照彼此,而是为了让你真的可以去了解,不会因为有误解而卡在中间,以至于你没有办法去接纳、去爱有这样挑战的孩子和成人;让你因为有了这些知识,就可以更有智慧地去爱你的孩子,或者爱你周围的弟兄姐妹。这爱真正的源头是来自神。是因为神这样接纳我们、爱我们,哪怕我们不是只有ADHD,对吧?我们有很严重的其他罪性的问题,可是神还是爱我们。

这不是说当我们接纳的时候,就会说什么都好。保罗有说,当你拥有恩典的时候,恩典会继续让你犯罪吗?并不会。恰恰是恩典教会我们去敬畏、教会我们更有动力去爱,真正激励我们去顺服神。所以,我认为真正可以帮助到ADHD的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核心,是我们要在爱中彼此建造。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更加知道爱的源头是神,就可以帮助我们在有真理又有见识的爱当中建造我们的孩子。

‍‍那么,家长还可以做些什么呢?家长可以继续有一些延伸的阅读,不断地去了解ADHD的孩子,认识到注意力的缺陷是他与别人的一种“不同”,虽然造成很多麻烦和痛苦,但是孩子不只是优点和缺点的集合,他是一个完整的人,他是耶和华给我们的产业。只有在爱中,才能更多看到神在已然未然之间放在我们孩子身上的特质:神给他们什么恩赐?他们的短板、他们的缺点、他们的局限在哪里?他们的罪性在这些优缺点中怎么表现出来?我们常说人的性格有内向有外向,这在道德上是没有什么好坏区分的,不一定跟罪有关系,你不能说内向的人罪更多一点,或者当这行为不是你期望和喜欢的时候,就一定是罪。类似地,我们需要去看,在孩子注意力缺陷的挑战中,哪一些是他罪性的表达,哪一些是他行为上的短板。

家长还可以观察你们家庭的氛围和家庭结构。就像前面讲到,马泰博士认为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对他们有很多影响,如果压力很大,他们就容易形成一种不让自己专注的自我保护机制。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家庭当中不只是亲子关系,不仅是你对孩子讲话的态度,还有你们夫妻的关系怎样?是不是夫妻对话和关系中常会出现一些张力?这些张力可能被孩子无意识地吸收进来。或者你对孩子性格的表达是什么态度?你是很愿意去了解他,还是很容易站在你自己的角度给他下个定论?是比较判断式的认为这个就是道德问题?还是一种开放式的姿态,愿意去认识他,甚至愿意调整自己对他的认识?你们的家庭关系当中存在什么样的张力和压力?孩子对压力的解决办法是什么?比如说当他看到父母关系中的张力的时候,你可以观察他会倾向于用什么方式调节自身的压力,是通过转移注意力?是通过打游戏、玩手机,或者是通过很简单的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他可以从压力中跳出来吗?如果是的话,很有可能这就是他克服压力的一种方式。比如在学业上遇到挑战的时候,他可能会很容易拖延对不对?当我们有压力时,就很容易先暂时不去做这件事,而是去做一些简单的其他的事情来占据我们的注意力。其实这是我们不愿面对压力、无法解决压力的表现。家长需要有智慧地分辩哪些是孩子的局限,局限需要的是爱中的接纳和帮助,而罪却需要在爱中去管教。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只是看到罪,也要看到耶稣的恩典。

改善分心的方法‍

1、诊断。首先,当你想帮助自己或孩子改变的时候,你自己会需要有一个认知;而诊断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或孩子在ADHD的哪段光谱上,在哪些方面有挑战。诊断是寻求改变的一个重要环节。

2、了解。其次,你需要了解ADHD怎么影响具体的这个人。上一点讲到在光谱,不同光谱上的行为不一定都是一样的。你的ADHD是怎么影响你的学业?怎么影响你的家庭关系?怎么样影响你的人际关系?你对自己的认识和自我形象都是不同的,所以你也需要了解ADHD对你个人的影响是什么?对你孩子的影响是什么?

3、建立结构。这里就要进入一个比较实际的操作层面:怎样建立结构?建立结构对于有ADHD的人来说非常重要。结构的意义是什么呢?结构就是具体而实用的一些工具,像是代办事项的清单或日程表,也就是给自己定一个计划。简单的,比如你可以拿出记事本或一张纸条,让你可以帮助自己回到“我现在是在做哪件事”。如果你发现自己被分心了,可以有一样东西来提醒你,或者可以设定闹钟,或者怎样可以帮助你对时间有比较合理的期待。比如去了解他的注意力可以集中多长时间,然后给他设定一个闹钟,好帮助他说“ok,我就在这样短的一段时间里,尽可能地促使自己挑战自己,能够专注地不被分心。”然后再一点一点延长能够专注的时间。以上这些都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帮助有注意力障碍的人减少混乱、提高效率。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比作一块肌肉的话,你可以去锻炼肌肉,让其越来越有力,让你的大脑越来越习惯去控制你的冲动行为。

4、训练或心理治疗。这里所处理的比较多是一些由ADHD引发的次生伤害。家长在这方面也需要去关注,并且寻求帮助。因为当孩子有ADHD、家长在帮助他们的时候,有可能家长会观察到自己也有这样的挑战。这时你们的亲子关系,或者说对于孩子自己的自我形象,或者说情感上会面临的挑战,都是需要一些家庭辅导、或者对孩子的个人辅导,好帮助他去面对ADHD给他的人际关系和情绪带来的一些问题。

5、药物。

ADHD是否要用药呢

很多时候,当我们回到圣经真理的时候,就会发现真理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安全的区域。我们很希望有一个黑白分明的答案,直接告诉我们要游泳或不要游泳;可很多时候圣经给我们的是一个维度、一个区间,在这当中我们是有自由的。在用药的问题上,我们不需要害怕用药,我们也不需要害怕不用药。这时候我们需要有智慧地选择;而智慧恰恰表现出我们在基督里是有自由的。你要用药还是不要用药,会反映出来你是如何看待ADHD的:它是一个品格的问题,还是一个生理医学的问题,或是和家庭环境有关?所以,吃药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是明智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并不明智。药物对于每个人的作用也不一样,有些人吃了有效果,有些人吃了没什么效果;甚至长期吃药之后,还有人会出现耐药性。

从圣经的角度上来看,我们不会把要不要吃药的问题过于简化,同时也不会忽视生理的因素。有很多人可能真的是生理上的病因,就像有些研究观察到的,有些人大脑分泌的神经递质就是不够,或者它的5-羥色氨酸就是不高,可能通过吃药就可以很快速地提高这些激素的水平,帮助他去专心。但当他专心之后,就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去关注他心里的问题吗?我们并不是简单地把ADHD看成是一个生理上的医学问题而已。ADHD可能也会诱发我们一些品格上的问题,或者我们怎样看自己的问题,它也会跟道德、跟我们的信仰有更多的联结。所以可能ADHD只是一个试纸,当我们看到自己有挣扎的时候,还会看到有其他一些自身的问题,需要通过辅导来帮助,而不只是药物而已。它也会反映出家庭中的一些挑战,这也是需要去面对。还有属灵的争战。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去承认、去看见神在我们生命当中、在我们家庭当中的主权,因为我们是活在神的面前,也就是下面这张图表上所呈现的。

其实,我们看任何问题都可以用这个框架来帮助我们。里面的两个圆圈是从个性的角度、生理的因素来看人;之后的外圈是社会经济环境包括原生家庭等的影响来看;这之后更大的外圈,是我们会有属灵的争战;最大的一个圈是说,神自己也是是我们人的环境,人是活在神面前的。‍‍

答问时间

Q:有没有这方面的数据——小孩子现在有ADHD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其中又有多少比例会在成人阶段消退或自愈?

A:我有看到数据,但没有说是哪些年的统计,也没有说是在哪个地区。我先讲我看的数据,一般男孩被确诊的是7%到9%,女孩可能7%左右,所以男女是有差异的。但是就像我说的:你在哪个地方统计?你对于诊断的看法是什么?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些都会影响你是不是会带孩子去做诊断,也就会影响统计的数据。比如,我想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周围的一些同学或我自己都会有一些ADHD的行为表现,可那个时候大家没有这样的意识,也没有人可以来诊断我们,所以这个时候就是属于一种没有被承认(acknowledge)、没有被发现、没有被看见的一个状态。但现在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带孩子去诊断,所以这个数据看上去就上升了。但这是否就一定意味着以前ADHD的人比较少,现在的就比较多?也不一定。可能现在的ADHD更容易被看见而已。另外,关于在成人阶段可以消退的数据,我在这里写的是有大约1/3的人会消退;我也看到有不一样的数据,但是相差不是特别大,就是说有一小部分人的ADHD是可以消退的。但是ADHD行为的消退,并不意味着ADHD所引发的次生伤害也会消退。比如说对自己的看法很糟糕、自我效能感很低,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等等。因为可能在青少年儿童阶段,这个人经常受到别人这样的反馈,导致他成年后仍然会对自己这样的观感。‍‍

Q:如何打破大脑在婴儿时期已经形成的保护机制?如果注意力在婴儿时期已经被破坏,专注力训练上有补救的办法吗?

A:当然有。刚才我们介绍过后天的影响。其实,当我们承认后天对我们大脑的形成有影响时,就已经前设性地预设了大脑是可以被环境改变的。虽然在小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更加柔软或者说可塑性更高,但这并不代表长大之后,大脑就已经不会被环境影响。我们首先要承认,大脑从儿童期进入到青少年期再到成人阶段,都是可以被环境来重塑的;甚至在我们信主以后,还会改变。儿童期虽然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阶段,但是成年后的环境仍然在不断地重塑我们。比如,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压力时很容易进入一个处理压力的模式,首先我们要做的是观察那个模式,了解自己注意力分散的原因是因为家庭的压力?或者是学习上的压力?当我们观察到这是一个可能引起压力的因素时,就更容易制定出一个补救的训练或治疗方案。假设这是压力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要来帮助他的,是先观察他有压力的时候大脑很习惯的反应是什么?当他‍‍不需要去思考的时候,他的反应是什么?‍‍然后,当发现这样那个模式之后,再看看能不能把刺激和反应中间的空间拉大:‍‍也就是说,不是我打你一巴掌,你就要打回我一巴掌。‍‍这样的一个刺激和回应的模式,和圣经中描述人如何改变的模式很像。‍‍神把人放在一个环境——我的大脑——里面,你可以用‍理性告诉自己“我现在的大脑已经‍‍形成了一个保护机制”,或者“我现在大脑的回路是怎样一个状态”,但是这只是我目前的一个处境,‍‍我该如何去应对这个处境呢?‍‍我可能说“‍‍在我发现自己容易分心的这件事情上,或当我有压力的时候,我常常选择去逃避。但现在我要怎样通过祷告,通过一些周围的监督机制,让我在‍‍想要逃避时去学习用更健康的方式来面对和处理。”‍‍

Q: ADHD对‍‍逻辑性思维会不会有影响?是否会导致逻辑思考能力比较弱?‍‍

A:虽然我没有提到这一点,但我觉得应该是不会的。因为‍‍很多时候,有ADHD的人并不是说他没有专注;他其实是有专注,只是他的预设比较高,‍‍他需要更强的一个刺激、让他感兴趣的事情,‍‍或者是压力没有那么大的时候,他才能比较自由地把他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当他专注的时候,‍‍他的逻辑思维能力仍然是可以展现出来的。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逻辑思维能力其实也是需要训练的。如果这个人常常是碎片化地处理信息或思考,那么他的逻辑思考能力会不会好并不是‍‍ADHD导致的,而是可能和他更复杂的其他‍‍思考方式或学习方式的‍‍习惯有关系。

Q:ADHD的孩子不肯写作业怎么办?哄了不听,骂了打了他就情绪大‍‍爆发。或者孩子因为 ADHD的问题很难服从父母,在第一时间执行一些指令,‍‍这些时候要不要管教?如何选择包容他的软弱?有的时候又怕他是悖逆,‍‍要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认识自己的罪?我经常陷入这种矛盾。

A:‍‍很多家长都有这种问题,‍‍我非常理解这种想法。其实当我讲完这一章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很自然地被提出来。这并不是我讲的主要内容,‍‍但是当你们真正理解的时候,你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这场讲座是有效果的。大家愿意认识到孩子有他的软弱,同时又有实际的一个问题:当遇到具体的一个行为问题时,我应该怎样去处理?‍‍‍‍我觉得如果应用最后两段中所使用的模式,‍‍那么‍在我们认识到他个人的挑战之后,还需要去了解‍‍他在这个光谱上的位置会有的表现;比如,你哄他了,你是怎么哄他的?‍‍然后你管教他的时候,他理解你为什么要管教他‍‍吗?他对管教的反应是什么?‍‍如果你的管教,不论是哄还是打,在当时没有效果,‍‍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如果你重复使用这些方式,它不会更有效果。‍‍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需要慢下来,寻求一些外界的帮助。‍‍可能你在这样一种跟孩子的管教关系当中,看不到问题在哪里;‍‍也许通过辅导,通过教会其他弟兄姐妹的介入,可以帮助你‍‍更多看到一些你没有看到的其他方式,是你可以去尝试的。在接下来的几个讲座中,我们也会更多地介绍一些方式。

‍‍不过,我还是想‍‍简单总结一下:无论我们多有技巧,‍‍仍然会在有的时候撞南墙。有时候我们尝试是有效果的,‍‍可是怎么又没效果了,怎么办?其实这就是我们真实人生‍‍的一部分,对不对?我们很容易发脾气、很容易沮丧、很容易撞墙,觉得‍‍自己真的没办法了,拿这个孩子真没办法,其实这就是生活很真实的一个状态。‍‍我们到神面前来祷告的时候,常常都是已经到尽头了。‍‍但即使是这样的时候,我们也相信神仍然是在掌权的。‍‍哪怕我们的方法可能会没有效果,‍‍可是当我们祷告的时候,神会看见我们的软弱、看见我们的挣扎、看见我们的痛苦,‍‍祂也是听我们祷告的神。‍‍所以‍‍哪怕有的时候我们尝试的方法没有收到立刻的效果,但这时我们所信的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安慰。虽然‍‍不是很具体,希望可以部分地回答到这个问题。

Q: ‍‍如果孩子的‍‍语言模式有了一些定式,比如喜欢重复和挑起矛盾而不自知,该如何改变?‍‍是否和情绪管理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有,要如何改善?

A: ‍‍第一个问题讲到孩子的语言有一些定式,‍‍还讲到说他是不自知,‍‍所以我觉得可能首先要让他在一个不是非常自我防御的情境当中,去帮助他看到他在做什么,‍‍他的语言模式到底是怎样的。但是我想‍‍,如果他已经进入一个模式了,可能要去让他看见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他可能没有动机想去看见。‍‍所以我觉得,如果已经到了青少年时期,是不是有一个人可以介入到中间来,帮助家长跟孩子沟通。因为,‍‍“关系”其实是决定一切沟通有没有成果的关键;‍‍就是我们常常会说有关系就没关系,对不对?‍‍我们中国人就是当你们关系好的时候,你说什么都没有关系,都很容易被原谅、被理解;‍‍可是当你们关系已经不好的时候,哪怕你说了一句很正常的话,都会被‍‍从一个不好的角度来理解。很多时候可能孩子跟家长已经有一些矛盾和冲突,家长这个时候再说什么,‍‍即使你很想用平静的语气跟他沟通,孩子可能还是会处于一个比较有情绪的状态,‍‍他会用一些语言的定式来跟你沟通,因此就会挑起新一轮的矛盾;这时候的矛盾又在不断强化不好的关系。‍‍所以,‍‍当你已经在这样的一个‍‍轨道上没办法解决问题时,也许首先是从“怎样打破‍‍继续产生伤害的语言定式”这个角度开始;也就是说不再让他语言的定式‍‍去持续伤害这个关系。然后,让他在一个比较有安全感的关系当中去看见‍他的语言定式是怎样的。

ADHD跟情绪当然有很密切的关系。‍‍在我辅导的过程当中,首先会要帮助家长看见:如果孩子已经有情绪了,‍‍你首先需要的不是去管理他的行为;你现在需要的是停下来,先去处理他情绪的问题。‍‍因为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还是比较无知的,‍‍他没有什么经验去处理情绪。‍‍‍‍比如说,当他大哭大闹的时候,或者很崩溃、很焦虑的时候,‍他可能还没有词汇来描述他的情绪。我们的大脑是分成左半脑和右半脑的,它们处理的信息不一样,功能是不一样的;‍‍所以你需要帮助他的这两个半脑可以对话,‍‍让大脑成为一个整全的大脑。对于在情绪当中的小朋友,‍一个很需要去学习的功课,‍就是当他有情绪的时候,可以‍‍理性地用语言表达这些情绪。‍‍大脑可以进入这些情绪,你感受到情绪的时候会有一些感受。‍‍‍‍当你能把它用语言去描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处理这些‍‍原始数据,把它们整理得比较有秩序一些。‍‍当你去帮助孩子梳理这些情绪的时候,他可能会更理解自己为什么当时会有这样一种行为;‍‍在你们沟通的过程当中,他所说的一些东西也可以‍‍更帮助你去理解他的挑战是什么;这时候你可能‍‍才会进入到一个更实际有效的阶段去帮助他。

参考资料/推荐阅读

+ Hinshaw, S. P., & Ellison, K. (2016). ADHD: 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Welch, E. (2020, May 20). CCEF, science and ADHD. Christian Counseling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Retrieved September 25, 2021, from https://www.ccef.org/ccef-science and-adhd/.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 Saline, S. (2018). What your ADHD child wishes you knew: Working together toempower kids for success in school … and life. Penguin Books.

+ Hallowell, E. M., & Ratey, J. J. (2021). ADHD 2.0: New science and essential strategies for thriving With Distraction–from childhood… through adulthood. Ballantine Books.

+ 爱德华•哈洛韦尔 & 约翰•瑞提,译者:丁凡 (2011)《分心不是我的错》,山西教育出版社

+ 爱德华•哈洛韦尔 & 约翰•瑞提,译者:丁凡 (2011)《分心的孩子这样教》,山西教育出版社

FavoriteLoading收藏

Add a Comment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