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迫与圣经中的辅导02

原创 BC生命树 生命树辅导研究中心2019-09-04

图片

作者|张法芸

为什么区分“状态”和“关系”很重要呢?

一、避免把福音当成工具

以面对逼迫为例(其实在婚姻、亲子、朋友、同工、牧养等人际关系里,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在追求个人或群体能够维持某种“状态”——不论是信心的状态、谦卑的状态、站稳的状态、顶住的状态、避免英雄主义的状态……虽然这些状态本身都可以是好的;但是,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在维持或追求这些状态,那么所带出的教导、建议或辅导,就很难避免还会是以人为中心,把盼望放在人的表现上。当自己或别人或群体的表现找不出办法好起来的时候,就失去盼望,不知道该怎么看神,怎么看自己,又应该做什么。我们的思考和教导会容易倾向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福音也会很容易就变成是用来帮助我们个人或群体去维持住一个状态的工具;而不是不管我们在什么状态中都可以去活出来的生命。

灵性不应该只是从静态的“状态”来理解,它是指我们与上帝的关系。那是不管我们状态好或不好的时候,都会“发生”的事情。而正是在我们与上帝的关系里,人的生命才会改变;而不是在别人或自己对自己的状态的要求里,人的生命会改变。

图片

能用这个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一个人的生命,对逼迫中的辅导来说特别重要。逼迫是一个极大的苦难,我们需要尽量预备好去面对。在预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去时时检查我们的反应是对还是不对,状态是好还是不好。了解自己的情况很重要。但我们之所以需要知道自己的情况,为的是能在不管是好或不够好的状态里,都继续不断地看见上帝的恩典信实。我们如果只是盯着自己或教会的状态看,肯定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看见神。

或许你感到自己和自己的教会已经准备得不错。我为你感谢神。但是,你也需要小心。因为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0章引证旧约百姓的行为对我们发出的警告是真实的。他在12节说:

“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

他发出这样的警告,并不是为了要让刚强的人觉得挫折、失去信心。同时,他也不是要人把眼光停留在自己是否够谨慎的状态上;仿佛只要够谨慎,人就不会跌倒。对我们软弱的人来说,刚强的表现是很令人羡慕的。但保罗说,自以为站立得稳的人,也要谨慎;因为他们也有很大的可能会跌倒。在这里我们或许就要问:如果连追求刚强也不一定管用的话,那我们还可以怎么办呢?

保罗的做法是,在帮助我们看过自己的软弱之后,继续把我们的眼光从自己的软弱处引到上帝那里,要帮助我们看见上帝是怎样的一位上帝。在13节他说:

“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

而上帝是怎样的一位上帝呢?保罗说:

“上帝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

在这里,保罗说我们需要看见上帝的信实,而且是上帝信实的某个具体方面,那就是祂会“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是祂会叫我们能忍受得住,而不是我们和我们的谨慎或刚强。

图片

保罗在做的是什么呢?他不只是在增加我们对上帝知识上的认识。他是在呼召我们,要我们在自己的刚强或软弱里,去与上帝发生“关系”,去信靠和仰望祂的信实和应许。是祂能,也是祂在保守,叫我们可以“忍受得住”。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神学上总结的一个具体概念,就是“圣徒永蒙保守”。

然而,在这两节经文中,我们可以向保罗学到几个如何将真理、教义应用在辅导中的原则:

1. 当保罗在这里提说上帝的属性时,他要处理的问题是很有针对性、很具体的。他既要针对他所帮助之人外在的处境,也要针对他们自己里面的境况。处境会来找到你、试探你。而你在试探中,是容易跌倒的。

2. 针对具体的这两种恶──人外面的恶和里面的恶,保罗所提说的上帝属性也很有针对性、很具体。上帝的属性、祂说的话和做的事情有很多。我们需要思考:针对所要处理的具体情况,我们要向眼前这个人提说的是关于上帝属性的哪个部分?那个部分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比如,保罗在这里特别要说的不是上帝的慈爱、良善、公义、主权……,而是上帝的信实──上帝说话算话。但是,上帝的信实也可能意味着很多东西。例如,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祂一定会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一1:9)。但是,若用这个应许来回应目前要处理的问题,会显得有些答非所问。所以,保罗在这里需进一步说明上帝的信实在眼前的这个问题上意味着什么。他说,上帝应许必定会“不叫我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我们开一条出路,叫我们能忍受得住”。同样地,在辅导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习能针对处境与人心的具体情况,把上帝清楚地呈现出来。

图片

3. 当保罗在这里提说上帝属性的时候,他不是只是在介绍一个客观的神学知识:上帝里面有一个状态,就是祂应许永远保守圣徒。保罗是在说这件事情,但他用的是一种很关系性的方式在说。他说的是:“上帝是会这样对你的。就是对具体、现在这个样子的你,祂会信实、会保守。” “上帝的属性”并不只是一种存在于上帝自己里面的状态,也是指上帝与我们的关系──祂会这样对待我们。而在关系中,当上帝向在问题里的我们启示祂自己的时候,祂的目的也是关系性的。祂在呼召我们对祂有回应,去选择相信祂、信靠祂,把盼望放在祂身上。祂在呼召我们不管是在刚强或软弱的时候,都活在这样的信心和盼望里。把盼望放在祂的信实和应许上,绝对比放在我们自己的状态上更可靠。这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谨慎自己,圣经教导我们要谨慎自己。但谨慎完了以后,要怎么办呢?自信?绝望?都不是。是去仰望上帝。没有一个刚强的人够刚强到不需要倚靠上帝的信实;也没有一个软弱的人软弱到连上帝都没有办法信实地实现祂对软弱之人的应许。当我们承认自己的信心放错了地方,并且回转以信靠来回应上帝的时候,我们就是活出了所相信的福音。福音就不再只是用来帮助我们个人或群体去维持住一种状态的工具;而是我们个人或群体不管在什么状态中都可以去活出来的事情──藉着活在与上帝的关系里,我们才能活出与上帝的关系;藉着活在福音里,我们就活出了福音。

可能有人会问:有些人在逼迫中经历了殴打或虐待,就妥协了信仰,上帝有保守他们吗?他们是被保守的圣徒吗?或许我们可以换个处境来思想这个问题。当我们小日子过得好好的,该睡觉时一直滑手机,该相爱时心怀嫉妒苦毒,请问这个时候的我们是在承认上帝是主、是我的上帝?还是在妥协、在否认?—— 而且是在没有人殴打或虐待我们的时候。我们并不比这些经历跌倒的人更好。如果他们本来是属上帝的人,上帝怎么保守你,也就怎么保守他们。

图片

二、帮助我们看见上帝恩典的真实

对生命的改变有正确的理解,可以打开我们的眼睛,在生活中看见上帝恩典的信实与真实。如果我们是用状态满格的程度来看自己的生命是否改变,那么我们一定会常常失望、常常惧怕,对福音失去信心。特别在面对逼迫的时候,如果我们够诚实,就一定会看到,自己有多么的软弱。那位身陷囹圄的牧师够勇敢了吧?如果你去问他,我相信他会告诉你他也是软弱和惧怕的。保罗够勇敢了吧?他也常常提说到自己的软弱和惧怕。主耶稣是最勇敢的,但祂在客西马尼园里,向上帝诉说的是自己的惊恐和悲伤。我们不可能比主更勇敢。一个顺服上帝、常常谨慎检查自己状态的人,一定会常常看见自己的满格程度很差;好不容易进了一格,很快又看起来像是退了两格。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的罪性会让我们很容易就看见别人的问题。也许,我们看到的──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的──问题确实是对的。但重点是,你的状态是让你更体会并看见上帝的恩典,还是让你对上帝的恩典与慈爱感觉更遥远呢?而如果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改变是一种关系上的动态过程,我们就可以更容易在自己或别人好和不好的状态里,看见上帝的恩典信实。以面对逼迫为例,从关系的角度上来观察,比如:

1. 你会发现,那个人是有问题的,但是他一直在找的是上帝(这是他为什么会来找你)。这说明,上帝应许的信心、盼望、爱的确都在;而且比他的问题更强大。否则,他就不会来找上帝了。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沉默》中的吉次郎。当你可以用这个角度来观察问题时,你会看见上帝的信实和同在,并且因此就有更多的盼望和力量。而正是上帝的恩典,可以使我们改变、悔改。对生命的改变有正确理解,可以帮助人将圣经中的应许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真实地联系在一起。

2. 你会发现,上帝的救恩历史怎样具体而微,同时又荣耀、大能而真实地“持续”发生在一个自认为状态很差的人的生命里。如果我们学会用“关系”的角度来理解、观察一个人的生命,那么你一定会看见,原来上帝不是只有在这一次、这个时刻的问题点上是信实的。你会很惊讶地开始发现,原来上帝一直都这么真实。我们会有历史的角度和过程的角度,来见证和理解上帝的恩典与信实真的是一直持续着,没有改变、没有保留、没有收回──不管我们的状态怎么样,不管你觉得自己现在是在人生的哪个角落。我们会在那里看见上帝“不断的、没有止息的、丰盛的、为罪人存留”的恩慈和怜悯。而正是上帝的恩慈和怜悯,可以领我们悔改。因为,上帝正是用祂的恩慈和怜悯在领我们悔改。

其实,我们不只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和过程的角度来理解“上帝的信实”,我们也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所有的“问题”或“状态”。因逼迫而出现的问题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的问题是早在逼迫发生之前已经存在。逼迫只不过是一个放大器,让那个问题清楚地显明出来。不论是个人的或是教会之间的问题,都是如此。以个人为例,如果逼迫显明的是一个人有惧怕人或是有救世主情结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不会只是因为逼迫出现才发生。这个问题一定会在他平日的自我期待、夫妻关系、教导孩子、同工相处,及带领教会等方面都有一些表现。而我们平常生活里的问题,夫妻或同工之间的沟通问题、信任问题,自卑与骄傲的问题,色情方面的问题等等,如果没有好好处理,也一定会继续影响我们怎么样面对和经历逼迫。

图片

区普在《改变生命改变心》这本关于辅导方法论的书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辅导方法:辅导是要把一个人现在的问题放进他个人的历史,然后把他个人的历史放进上帝的救恩历史,我们才能比较完整、准确地理解一个人和他的问题。这对我们是一个很重要的提醒。各位尊敬的牧者和亲爱的弟兄姊妹,关于逼迫中的辅导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一定“不能”把逼迫中显明出来的问题单独抽出来看。我们需要把它们放在这个人长期的生活历史中,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这个人。我们要牧养和辅导的并不是一个人有问题的“状态”;我们在牧养和辅导的时候要去爱的是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比较好地理解一个人的历史,会帮助我们比较好地去理解他的问题与挣扎。然而,只是一个人的生活历史,也不能让我们真正了解一个人。因为我们还需要一个对的角度来理解他的历史。从什么角度理解这个人的历史,会影响我们用什么角度来理解、帮助这个人现在的挣扎。

而且,即使是从“问题”或“状态”的角度来看,一个面对逼迫时会出现各种问题之人的历史,也并不是一个问题史,而是上帝的救恩历史。救恩历史把基督徒作为罪人和他的问题史放在上帝的喜悦中,使我们清楚看见自己的罪,然后会让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见上帝的喜悦、上帝的恩典、上帝的信实真的、而且实在就是你和我的生活史;而且是我们的生活史中最精彩、最值得被看见的部分。

怎么样能有这样的看见呢?当我们更多学会用“关系性”角度来理解生命的改变时,我们就会越来越能有这样的看见。因为,首先,当你的状态不好时,你会看见神所赐的新生命仍然继续发动,信心按照神所应许的,仍然是活着的、强大的。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抵挡我们呢?连我们自己的罪也不行。祂的目的一定会达成。其次,当你终于走到状态比较好、而且越来越好的时候,你会看见的不只是你的状态,你会看见的是上帝。因为你会更意识到,你每次的改变,都是当你去跟祂发生关系时。祂信实地按照祂的属性、按照祂答应怎么对你的方式来对你,所以改变才会发生。生命的改变并不是靠你自己用经文、用神学在脑子里想一通、辩论一下就会发生的。生命的改变会涉及思想的改变,但这后者是前者所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生命的改变不是思想的改变造成的;而是靠关系的改变,靠上帝与你的关系造成的。比如:当你跟祂求赦免;祂说,好,我赦免你。你跟祂求安慰;祂说好,我安慰你。你跟祂求帮助;祂说,好,我帮助你。然后呢?然后,神就说到做到。于是事情就会照你所求的和你知道祂答应你的发生了。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良心真的被洗净且自由了,因为祂免了我一切债;我们的伤害竟然会觉得不那么疼痛了,因为祂真的安慰我们;我们会觉得心里比之前更有力量可以面对害怕的事情了,虽然还不到可以完全不怕的程度──但是!更重要的是,你会看见,神是真的!和祂在圣经里所说的一样的!是真的!然后你被“对神这样的认识”吸引,继续与祂有“关系”;我们的生命就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继续改变,经历成圣的真实。所以,各位尊敬的牧长和亲爱的弟兄姊妹,让我们不要只把眼光放在问题上,也不要只把眼光放在有进步的状态上。如果我们在状态变好的时候,只能看自己或别人的状态变好了,而没有看见神,那就真的是太笨了。好的状态对我们的鼓励只能是一时的。不断看见那位一直在对我们好的神,对我们的鼓励才会是一世的,因为只有祂是我们的盼望。

图片

所以,我想我们甚至可以说,辅导并不是止于看见人的生命改变了;而应该止于辅导者和被辅导者一起用生命发出对上帝的敬拜。因为,辅导员是拿了第一排包厢的票,在观看圣灵上帝的工作。所以,辅导在看见人的状态变好时要继续做的一件事情,是和这个人一起去思想、去看,上帝在这个过程中是怎么带领我们的;以及,上帝在这个带领的过程中是怎样显出祂的恩慈、良善、丰盛的慈爱和怜悯;那些在圣经中所记载的关于上帝的好,怎样发生在了我们的身上。辅导,并不是要去改变一个人的状态,而是要把人带到上帝的面前,真实生动地看见上帝与他的关系,以至于他也会想要回应上帝。你们会一起敬拜神,感谢祂,更爱祂,更渴望并且愿意顺服祂。而愿意让生命继续照上帝的心意来改变,又是其中一种我们敬拜神的方式。生命的改变就是这样来自对上帝的感恩和敬拜,同时又是活出对上帝的感恩和敬拜。但是,如果那个时候我们的状态看起来是退步的呢?我们会沮丧,有时看不到盼望。不过,按照我们前面所说的,我们仍然会在眼泪中,因为发现上帝的好,就笑了,就爱祂,就敬拜祂,就安心地把自己和自己的改变时间表和程度交托给祂。而生命的改变就是这样,在处境中的恶、人内在的恶和启示自己的上帝之间发生着。

关于如何在逼迫的处境中认识上帝,除了透过观察我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去练习在圣经这上帝的话语中认识祂。前面说到用救恩历史来了解一个人和他的问题。但是我们对救恩历史孰悉吗?我们的熟悉完整吗?我们更孰悉的是救恩历史中上帝的要求,还是更熟悉救恩历史所显明的那位上帝?你可以像保罗那样,不是只用大的神学术语,很笼统、含糊地讲上帝的属性,而是可以讲得很针对需要、很具体吗?和上帝的律法相比,你更能描绘、阐述上帝是谁、祂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祂的属性、祂的情感、祂的样子,比阐述祂的律法、祂的要求,更清楚吗?当你自己灵修、读经,在圣经上划重点的时候,你划得最多的是关于诫命的,还是关于上帝的呢?圣经对耶稣基督的言行和工作的记载,对你来说更多是看见了一个很好的该学习的榜样,还是会看见和体会到祂是这样在爱你的呢?当你想帮助人改变的时候,圣经中的福音更多是被你用来当律法给别人(耶稣基督都已经为你钉十字架了,你怎么能不改变),还是你会针对这个人面对的处境和心中的挣扎,把上帝在福音里如何爱他很具体丰富地描述出来,以至于他会既觉得被爱,又感到被挑战,并且因着被爱的缘故,他就愿意接受挑战,向上帝悔改呢?

图片

下面,我想借着一个练习,和大家一起来体会一下,“在读经中去思想、认识圣经中的上帝”是什么意思。有兴趣的读者,请你本周先读《马太福音》27:38-54,祷告并思想下面几个问题。下周,我们将一起来看对上帝的认识,会如何改写了我们故事的脚本。

1. 主耶稣此时经历的处境是什么?

2. 在这个处境中,上帝看起来像是什么样子?

3. 耶稣自己是三位一体上帝中的第二位,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段故事中的上帝看起来是什么样子?

4. 从子神的祷告来看,祂与父神的关系是怎样的?

5. 从父神与子神的关系来看,这段故事中的父神,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

(下期待续)

FavoriteLoading收藏

Add a Comment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